佛汉拳,源远流长的武术秘籍,以其独特的内外兼备和实战为宗旨而闻名于世。它起源于少林寺,被视为中华武术之瑰宝。据说,这门拳法由如来创立,后由达摩继承,并被罗汉精练至完美。
在鸦片战争爆发时,外敌入侵中国,生灵涂炭。在这种背景下,一位名叫徐修文的高僧决定将佛汉拳传授给民间,以抵御外来的侵略。他云游四方,最终在大名府杜兴集(今山东省东明县马头镇贾庄村)开设了自己的学校,从此佛汉拳开始在当地传播。
有史料记载,有一位叫贾云露的人物,他精通卫身秒术,还能施展七十二手法、三十八路对打拳以及三十六腿法。这些技艺后来被传递到了河北大名等地,但由于传统方式保守,所以留存不多。
佛汉拳强调“出手站当阳”,意味着要以一种自然、平衡的姿态进行攻击,同时也要注重撤退和移动。在打斗中,它讲究“步扣连环”、“粘连铁”的技巧,即使是擒拿、分筋、错骨等技术,也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这门武术要求气息充沛且均衡,每个动作都应自然而然,不仅要有力度,而且还要柔软无形,使对方难以捉摸。此外,它还包括贴身靠打及“铁爪功”,能够迅速改变战斗状态,因此非常适合实战场景。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东明六世佛汉拳得到了重新发现并申报成功,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该地区电视台制作了一部专题片《东明佛汉拳》,向公众展示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而目前正在筹建的一座传承基地,将进一步推动该门艺术的普及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