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银谈48式太极拳全套视频带口令舍近求远的真谛

近日,一位拳友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舍已从人’容易理解,‘舍近求远’如何理解?”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澄清一下“舍近求远”这一概念。

在太极拳的学习和实践中,“舍近求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涉及到太极拳的深层次理解和应用。在我看来,“舍近求远”是“舍己从人”的具体体现。它要求练习者在打击时,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动作,还要考虑对方的反击,这样才能达到一种无形中的连绵不断,既能防御又能进攻。

例如,在执行“野马分鬃攻腋下”这一动作时,我们需要将一臂作为支撑,而另一臂则顺势而为,这就是“走化”的过程。而当我们遇到对方的反手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进行转换,以此来实现对手无法预测我们的下一步动作。这正是“粘发”的技巧。

同样的道理,在执行玉女穿梭势中的“摇化单臂托手上”时,我们需要根据对方的手法调整自己的身体位置,使自己能够顺应变化,从而达到与对方形成一种紧密联系。这也是通过调整自身姿态来达成对手难以捉摸的情况。

我的解释得到了这位拳友的一致赞赏。他认为这样的解释很有道理,并且符合太极拳的基本原则,即通过平衡和调和来达到力量与柔软相结合。

事实上,无论是武术还是其他任何运动或技能,其核心都在于如何有效地运用资源(包括身体、心智等)以获得最佳效果。因此,“舍近谋远、舍近取远、舍近击远”,这是所有高级技术背后的哲学思想。而那些只注重表面的技巧,却忽略了内在机制的人,则往往会陷入机械性运用的误区,无法真正掌握技艺之精髓。

2009年,我曾与浙江魏坤梁老师就这个话题进行过深入探讨。我尊重他的见解,并且两个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但是我始终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去感悟并掌握“右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的大前提,以及不忘初心,将“我顺人背”真正做到,那么我们才能够真正进入到另一个境界,即通过不断地修炼,让自己的身形随意而行,就像水一样随波逐流一样自然无穷,这种状态便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也就是所谓的“我顺人背”。

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中确实在强调着多数情况下的正确方式,但是否真的如此,或许还需每个人的实践验证。对于我来说,没有哪一项规律可以绝对适用于所有情况,所以只有经历了大量实战训练后,对其才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如果你问我是否相信这样的事情,我会说不够确定,因为最终一切都是基于个人的感觉和经验。如果你让我给出建议的话,那么我的建议将是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看看哪些适合你的体质,你觉得舒服,你觉得好玩,然后再决定采用哪一种方式。因为最重要的是享受过程,不管结果怎样,都不要忘记那份最初的心情。当你开始享受这个过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加自信,更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