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意拳之源流,历来有诸多传说:
一提及“印度达摩创立心意拳”,便引人深思。据称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天竺(今印度)香至王之三子达摩泛海至广州。武帝闻之,派使者迎其至建业(今南京)。后因话不投机而离梁,渡江到北魏,上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九年后圆寂。大同元年(535),葬于熊耳山定林寺。达摩死后,有人传言其武技留存中土,但《传说正宏记》、《续高僧传》以及《景德传灯录》等书均无达摩创心意拳的记载。
二则讲述岳飞创作的心意拳,更添传奇色彩。曹继武在《十法摘要》中提出:“惟此拳者则出自宋朝穆王。”戴龙邦承其说,在乾隆十五年为“拳”作序云:“岳飞当童子时,受业于周侗师……神妙莫测。”但考史实,《宋史》卷365未见岳飞创立心意拳的记载,而岳珂编撰的《鄂王行实编年》等资料亦无所涉。
然而,无论是哪种说法,其背后的真相似乎并不明了。在历史长河中,每一次对过去事物的探索都如同迷雾中的航船,一旦触及边缘,便又被新的谜团包围。在这些争议与疑惑间,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复杂性和文化遗产的丰富多样性。而对于那些真正懂得内家功夫的人来说,或许他们会以一种超越言辞、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怀去领悟这份悠久而神秘的心意拳艺术。这不仅是一种体术,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与体验。
历史上的故事总是充满变数,每个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将这些故事穿上不同的服装,让它们活跃在自己的生活里。但是,当我们深入研究每一个故事背后的真相时,我们也应该保持批判性的态度,不要盲目接受任何一套理论或解释,而应该将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那样的文化背景下,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那些古老而又生动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