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论的基础》——杨志英先生的探讨
在2012年第7期的《中华武术》杂志中,杨志英先生发表了题为“漫谈太极参理论”的文章,他提出了对当时太极拳论述普遍模棱两可、糊里糊涂现象的批评。根据杨先生的观点,只有他和李德义两人能够提供确切出处的引语,而其他文章中的许多引语则是未经注明来源或故意回避来源的情况。
为了普及太极拳基础理论知识,杨先生指出第5期十余篇关于太极拳文章中,有不少内容未标注出处,其中作者只有两位:武禹襄和李亦畲。他们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当代传承者对于这些古老文献持有一种偏见与固执态度。因此,希望大家能摈弃这些偏见,并品味“老三本”。
此外,《中华武术》第9期还刊登了杨志英先生的一篇名为“‘老三本’之谜”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抄录并解释了所谓“老三本”,即李亦畲的手抄太极拳谱。这部作品不仅保存了多种古典拳论,也体现了一定的文献真实性和价值。
然而,对于这个涉及到太极拳理论奠基者的重大问题,我们需要进行严肃辨析。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老三本”的出现时间来探究其影响程度;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分析李亦畲手书自藏本中的《跋》,以及启轩本、郝和本、自藏本等其他版本之间存在的问题。
启轩本、郝和本与自藏都是光绪年间由李亦畬手书,但具体面世时间并不一致。当时,这些珍贵文献都被视作绝密,不轻易流传出去。直到1935年,才有第一份正式出版物,即《廉让堂太極拳譜》的出现,这也是武派最早正式出版的一部书籍。此后,在1993年,一份考释版再次面世,为公众提供了解读这一重要文献资料的手段。
除了以上几种版本,还有丁卯、本(赠马印书)和丁丑、本(赠贾安树)的版本,它们分别抄于1867年和1881年的不同日期。这些不同的年代代表着一个时代内不断变化的情景,以及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心态转变。
总结来说,“老五本”虽然在文理上保持一致,但它们各自反映了一段历史长河中的某个瞬间,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现代武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那些试图以偏见或固执去看待这门艺术的人们来说,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深入理解,以更深层次地欣赏这门既古朴又现代化的大智慧吧!
2025-02-13
2025-02-13
2025-02-13
2025-02-13
2025-02-13
2025-02-13
2025-02-13
2025-02-13
2025-02-13
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