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的闽越古都,有四位儒士相约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但因朝廷昏庸,他们未能如愿以偿。于是,这些志存高远的学者们决定辞去仕途,漫游名山大川,寻访古老寺庙,以磨砺心性和武艺。他们深入研究了一套源自唐代梨山老母八女徒弟传授的内家拳术,即著名的七种拳法——鸡、狗、鱼、儒等,其中尤以鸡、狗、鱼三种拳法为代表。这三种拳法不仅融合了上、中下盘的技巧,而且寓意着天地人和谐共处(金鸡报晓象征天,狗顺地势象征地,而儒士则代表人)。这些学者们还将老子的“无为而治”、“有无观”、“运动变化观”、“动静观”以及“虚实观”的哲学思想融入到了自己的武学中,从而创造出了一门独特而精妙的武术——儒家拳。
儒家拳以其独特之处著称,它基于无极之理,认为静是生动之源泉,而动又是静变换的一系列过程。在这一系统中,“两仪”指的是心眼,是整个系统的心脏;“四相”则指的是四肢,是这套武术执行力的体现;“八卦”则代表了这四肢变化中的各个层面。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变化与运动展开,最终形成了一套既灵活又稳固的打击模式。这种技术要求 practitioner 通过气力来推动力量,每一次挥击都从根部发起,与步伐紧密结合,以达到一种上下一体的情况。在行动时,他们会采用所谓的“鸡步”,双腿弯曲,膝盖向内夹持股肉,将腰部提起,使得行走变得直线前进且优雅。此外,他们还能够自由穿梭于八方,同时进行翻转,让身体像阴阳鱼一样流畅移动,不断改变姿态之间缠斗与攻击之间不断转换,无论是在缠斗还是攻击方面都表现出高度灵活性。最后,在使用手臂时,他们能够借助对方力量落到地面,然后再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快速反击,就像犬腿般猛烈而直接,这样的技巧使得他们能够达到一个令人惊叹的人物与自然之间完美统一状态,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
2025-01-14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3
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