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练武功的七个境界从太极到笑话中寻找修行之路

在这个充满智慧与机巧的世界里,人们总是渴望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灵活。对于那些追求武功高手身份的人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心智上的挑战。在这漫长而曲折的修行之路上,每个人都会经历七个不同的境界,每一个境界都代表着一段新的旅程,一次新的挑战。

第一个境界:打基础

开始学练内功太极拳,最初的十多天最为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其实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照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连个参照物都没有。但是,这是培养、激发内功的重要途径,这个途径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树立起来。否则,只顾尽快学会动作,然后再去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内功太极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

第二个境界:内外相合

著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所谓“黄中通理”,这个“黄中”,就是天地之中的中央,即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那么,“内圣外王”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从而进人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的阶段。

第三个境界:上下相随

一般来说,在行拳走架过程中,要多体会上下相随。在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以发于腿,以主宰于腰,以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一气也。”

第四个境界:融进内功

很多人仅仅满足于演练拳架套路,以为一门心思天天演练,就可以上身。而实际上,还必须经历修拳阶段身心锤炼。这阶段重要内容就是拆开揉碎每一个动作姿势,使其运行与转换,都融入内功之术。

第五个境界:充实饱满

左旋右扭、手挥琵琶单鞭等特定姿势漂亮或否习练者往往将其看得很重,也因此而形成自身神意对形体动作过分依赖;有的人甚至会因此而出现血压升高等病理现象。所以,我们必须从松散进入松空。此时我们的心中、眼中的双手须逐渐淡化至忘却双手,最终达到周身一家,“手非手”的状态。

第六个境态: 过河扔船

在此之前,我们学习到的所有技巧和招式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行为更自然,更流畅,而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如何将这些技巧融入到生活中的日常活动当中,让它们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这就像是在平静的小溪边拉起小船,再轻轻推送它渡过水面一样简单,却又充满深刻意义.

最后的一个领域——"解锁潜能"——是关于如何利用你已经掌握的大量技能和经验,为自己的未来设定目标,并且不断超越自我。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和主观性的过程,因为每个人对于成功或者卓越意味着什么,以及他们愿意投入多少努力来实现这些目标,都不同。不过,无论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可以信仰这一点——只要你坚持不懈,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你就会发现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你只是需要勇气去尝试新事物,用你的新技能去探索未知领域,并享受这个旅程。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很乐意陪伴你一起走这条道路,看看我们能不能一起跨出舒适区,将我们的生活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