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术教学在中小学开展的情况不容乐观,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了解武术教学的现状及现实的意义,分析武术教学的精神层次的意义,即在文化的传承、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方面的意义。阐明武术教学意义,使广大的武术的工作者明白武术教学的目的之所在。同时对中小学武术的教学意义的研究又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武术及武术的教学,从而去接受武术走进中小学的校园,使得这项古老的智慧能被广泛的传播和发扬。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56—02 前言 武术教学是武术作为一项体育项目的凸显也是对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的的孕育和培养。是民族血脉的传承和延续。武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的实践中总结的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在长期的发展的过程中又与中医相结合,形成一套与西方不同健康观念的运动。同时武术的训练的理念和方法都适合中小学的小学学生的身体的发展的需要,因此说对中小学武术的教学是利大于弊的。为了更清晰的明确武术的教学的目的,也使更多的人对武术教学有个正确的认识,所以有必要对武术教学意义进行探究,使武术教学更加的有力有序的进行。 1 武术的概念 1.1 “武术”一词的起源 “武术”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南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的《文选》中偃闭武术,阐扬文令。这里有明显的重文轻武的意思。这里的武术应该是所有与武术相关的,如民间的摔跤杂耍大到军事战争,直到清末随着西方体育的传入,国内人士为了更好的发展民族传统的武艺,并试图将武艺与现代的体育系统靠拢将武艺改名为武术。时期又改名为国术足见对武术的重视,建国后又改名为武术。 1.2 正确的认识武术 武术起源于民间,是各部落的人民在长期的格斗的经验的总结,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将阴阳、五行、八卦、等融入拳理中。将礼乐、人伦、仁爱融入武者的行为中,将刚健有为、厚德载物等中华民族的基本的精神体现在习武的实践中,使武术从野蛮的以命相搏中走出,而表现为君子之争。 2 武术的文化价值 武术起源于生活,是一种乡土文化的产物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不论是从它的技术还是从它的内在的精神的层次分析,无不显示着东方含蓄、内敛、天人合一等传统的文化思想的结合。所以在武术的演练中不仅是武术本身,更表现的是一种文化。武术在中国的大地上生存了几千年了,不断吸收中国文化的营养,广泛的包含了中国的哲学美学医学兵学阴阳八卦五行以及儒释道的精髓是各种学科的纵横交错,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综合。因此从小学习武术有利于形成传统文化的氛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中小学学生的成长发展,可以说是一举几得。 3 中小学学生练习武术能全面的发展身体素质 3.1 从武术的练习理念上说 武术训练就是将人看作是一个整体,讲求内外统一,内壮而外才强,从内到外全面的发展各种身体的机能,在内是各种器官的强健,在外是各种运动素质各种的肢体的协调配合。拿套路来说:一个套路中有闪转腾挪,有腾空跳跃,有扑跌滚翻,不仅仅是单独的某一肢体的运动是全身协调的配合,也不仅需要的是某一项的素质,是各种的器官各种的素质的协调发展。 3.2 练习武术对中小学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 首先在锻炼柔韧素质方面中小学生处在身体的成长发育阶段,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多在6-12岁之间,骨骼和韧带柔软,关节活动范围大,正处于发展柔韧素质的敏感期。武术是对身体柔韧锻炼比较多的项目。其次在提高速度素质方面7-13岁的中小学生处在速度素质的快速增长期(敏感期),抓住这一阶段的速度练习,有助于促进动作频率、单个动作速度及反应速度的快速发展。再次在增强耐力素质方面,武术对少儿耐力素质的锻炼也是非常全面的。最后在发展力量素质方面,武术中各种形式的翻转腾越和踢腿正符合少儿力量练习的要求。 4 武术在培养和完善中小学学生个人的人格修养的价值 4.1 外在的武德的约束 武术在修身的层次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在外表现为武德。听谓的武德就是习武人在长期的练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的行为的规范的要求。武德首先表现在练武与修身、习艺与立人、技艺与品德的统一,把修心养性看作立身处世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此外,武术伦理观表现为使道德规范成为学习武技的准则,“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德为艺先”。所以说学习武术是先从武德开始的。武术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形成的格斗技术,又经过与儒释道的结合经过文明的习武者的修改,武术日益表现出高雅的品质,不再表现的是以命相搏,更多表现出来的是谦虚、礼让、以武会友和侠义为怀救国救民除强扶危的精神。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我们的民族都需要这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支柱。 4.2 内在的精神的动力 武术在内则表现为强大的精神支撑。“天行健,君子应自强不息也”。中华武术从形成之日起就蕴涵着不甘屈服,自强拼搏的精神,武谚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求练习武术者无论春夏秋冬,练功不辍,才能造就了不屈于恶劣环境,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为人处世的精神的支柱,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在习武的过程也加强了这种自强精神的教育,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自强争胜、敢为天下先的心里品质。 5 中小学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 5.1 中小学武术开展的现状 武术不同意各种的球类田径等项目,必须经过专业的老师指导,再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且武术的练习过程也很枯燥,所以喜欢武术的人很少,在学校练习的更是寥寥无几,而那些流行的、外来的项目则是更加的吸引人,所以从事新兴项目的人则逐渐增多,而武术作为传统的项目备受冷落,因此武术老师少了,在学校从事武术练习的学生就更少了。据相关调查显示,全国近70.3%的中小学没有开设武术课,甚至部分的学校已经消减武术课而增设跆拳道课,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模糊,学生心中的武术与现实的武术存在错位,这不仅是学生认知的错误,受传统的重文抑武思想的影响,广大的家长对武术的认识存在偏见,以至于学校武术寥寥无几。 5.2 改变的措施 首先应该从教育制度的本身自上而下的正确的认识武术、重视武术,使主管武术的部门与教育部门相结合,将武术列为必修的科目,再列入中招、高招的科目,并从观念上改变人们对武术的看法,去除人们对待武术的偏见,然后接受武术。二是培养品行优良技术过硬的武术老师,从专业的体育学院着手,在技术方面着重加强武术的使用性,将搏击与套路训练结合,在技术练习的同时加强理论的修养,在拥有良好的技术的同时加强武德的教育,使院系的学生德艺双修,树立好良好的武术教师的 形象。三是广泛的做好宣传工作。四是减轻学生的负担安排使学生有时间从事武术等体育项目的训练。 6 结语 武术作为一项民族的传统的运动项目,我们在学校开展不仅仅是传播一项运动,我们更是在传播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对与国家则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对于个人则是人一生奋斗不止的力量源泉。对于人的现在还是未来都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对中小学学生进行武术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作为有志于从事武术教学研究的教育者,有必要研究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意义,有助于正确认识武术,正确认识为什么要教武术,使武术的教学工作顺利的开展,以促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邱丕相,马文友.武术的当代发展与历史使命[J].体育学刊2011(2). [2]李卫国.从历史地域特点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学刊,2011(8). [3]夏琼华.太极拳中的礼法文化[J].体育学刊,2010(5). [4]刘静,袁永虹.武术人文教育传播的新理念[J].体育学刊,20101(1). [4]申国卿.中国地域文化的发展规律及其转型机制[J].中国体育科技,2011(6). [5]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024-12-27
2024-12-29
2024-12-29
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9
2024-12-29
202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