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练太极拳如何掌握速度

古今太极拳爱好者,很多人主张练太极拳时速度要慢。这可能是因为慢容易做到精神镇定、用意不用拙力和内外放松,可以逐步体会和纠正全身内外不放松之处。试想每一动都要求做到肌肤关节、甚至内脏、神经系统等全身各处不该用力的地方毫不用力,尽可能做到放松,没有一定慢速,是难于完成的,势必流于飘浮。练太极拳做到松静,能增强感觉的灵敏和富有弹性、韧性特点的爆发力,而且也只有动作缓慢,才能细心检查全身各处是否尽可能最大限度放松,才能随时给紧张(发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较快地随时灵活地将力集中某一点,从而发展了力量和速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认为慢是为了孕育快。有人观察证明,久练太极拳的人,反应速度较快。所采用的试验方法是:太极拳运动员看见面前出现灯光马上按动电钮。这证明,神经传导愈迅速,反应愈迅速按动电钮也愈快。太极拳运动员反应速度(毫秒)为333,2,不从事运动的人则高于4000,0。慢而经神镇静是太极拳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关键。但这并不能说慢能胜快。推手,应当说还是大多快能取胜,只不过太极拳通过慢为训练手段,来达到快的目的,既能快也能慢,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王宗岳太极拳论说:“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指出了先天自然之能是刚和快,须要学练的是柔、松、慢,也明确了先天自然之能和学的比重。启发人要重视学,而不可自持天然条件。拳论又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四两拨斤之句,乃太极拳《打手歌》中第四句。意为体察句,可以证明用轻量的四两便可拨动千斤之重,显然不是用拙力制胜的。再看十岁的耄耋(八十为耄,九十为耋)能够抵抗众人的形状,年青体壮的手快,又何能为力呢?句中虽指出“四两”“千斤”,只是极言用力合乎拳法。并非一定只用四两的劲,而且后备力量同样也是千斤。之所谓“练好千斤力,只用四两功”。不过太极拳通过以慢寓快的盘架子和推手实战的长期实践,达到了懂劲,充分发挥了以腰为轴和螺旋缠丝劲的转换,使对方不易察觉变化的劲路,从而容易随时掌握主动(即使被动也较容易转化为主动),所以,有七、八十岁的老人还能推手取胜。 慢还可以保持呼吸自然深长,较容易做到气沉小腹(俗说丹田),还是加大或减小运动量的一种方法。采用低架子练习,腿部支撑全身力量大,再使动作缓慢,则腿部大肌肉群更需要强力张弛,这是消耗能量较多的一种大运动练法,甚至有多年的足球运动员或多年练习长拳的人学练太极拳开头还感到腿力不够。但在另一方面,根据生理的定律,肌肉收缩速度与肌肉的能量消耗的立方成正比,;因而老弱多病体质较差的人练拳时若将架势放高,适当放慢反而可以减少体力消耗。这里的关键问题取决于腿的大肌肉群所消耗的能量。姿势高低动作快慢相配合,会使能量消耗差别很大,这可作为选择和检查运动量的依据。 但是,越慢越好对不对呢?回答是不对的。太极拳速度的慢,是同武术速度相对而言的。若运动速度过慢,势必会使呼吸于动作脱节,内外出现呆滞。所谓练太极拳要做到“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不过强调太极拳要做到松、柔、缓、匀、沉、端、圆、轻、浑、神而已,绝不意味着越慢越好。而且缓慢的动作也只有在松、静、轻、柔的基础上进行,才能避免僵滞呆板的弊病,否则,反会造成神经肌肉不应有的紧张。 怎样慢才合要求呢?那就是在平心静气、松弛自然的操作中,以感到全身的气脉畅通滞,筋骨关节受到一种柔和的良性功能刺激为宜。合适的速度,还必须因体质和功夫的深浅有所区别。譬如,体质较弱又初练的人架子应该站的高一些,呼吸应纯自然,速度要慢些,这样有助于记忆和掌握要领,容易做到以意念支配动作。待功夫较深,体质增强时,则快慢皆可。打一套简化太极拳,一般4—7分钟较为合适,慢练也可延长到8—9分钟。四十八式可练8—10为宜。陈、杨、吴、孙、武等式传统套路以10—25较为合适。陈、杨、吴、孙、武各家规定竟赛套路时间为5—6分钟。但是,必须指出,根据自己爱好和练拳时间要求不同,速度差别是很悬殊的。譬如,有人主张,杨式或吴式太极拳盘一套架子50分钟才能完成,这也不能算错的。 太极拳多数主张速度要均匀,唯有陈式太极拳在速度均匀中间加有弹性的爆发力。太极拳强调缓慢匀稳的锻练身体各个部位,是使年老体弱者匀称发展和保持体力的好办法。但是,速度均匀的练法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它即代替不了静力练习的桩功,也包括不了动力性的练习。 必须指出,陈式太极拳间有快速的发力,太极拳式速度均匀也是与运动项目相对而言的,不能看成速度绝对均匀。实际上,每势完成时往往有一个短暂似停非停的状态,使本势一结束,劲贯四肢,并加强镇定,给下一起一个良好的开端。使练拳形成一种波浪起伏,张弛相间的韵势,不易产生疲劳,并使精神清爽、兴致勃勃和佘力未尽的感觉贯串练拳始终。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