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太极拳的爱好者,曾学过好几家太极拳,现在也自己带了一班学生。在太极拳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好多学生学来学去都没有找到感觉,基本功这一关都过不了,于是开始怀疑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有问题。为了更对太极拳有更理性的了解,我就开始大量查阅太极拳教学方面的书籍资料。 王宗岳说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使我明白“懂劲”是提高拳技的关键。随着反复的学习思考,有些新的想法或观点不时在头脑中闪现,对有些问题的看法渐渐明了起来。总感觉到太极拳这么好的东西,不能老在劲力这一块上不去。首先我对太极拳运动技击中受力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用系统观点看,太极拳有两个劲力系统:外力系统和内力系统。外力力系用力学知识,比较轻松地就解决了,难点在内力力系方面,这个力系构成,必须是能开发利用的性质不同的基础力量。太极拳中的劲力概念涉及四五十种,哪些是最基础的力量?力中有若干性质不同的力,能驾驭和使用哪些性质各异的力?必须把这些问题全部弄明白,太极拳教学中加以运用。 通过对各种资料的分析研究,最后找到太极拳运动技击中能开发利用的三种基础力量。那就是肢体里、气力、念力。下面我对这3中太极拳技击的基础力量进行一一讲解。 一、肢体力 太极拳不同于一般的健身或者技击,它是将对方的力量为我所用,为我所化,锻炼自己的精气神。太极拳的高深层次要求一个人断性化智,戒定神通。因此,太极拳结合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可以练出高深的境界,帮助人完善道德,形成自然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太极拳的肢体力练法。 1.听人之劲的关键是反应速度,其在身心,转化性智。太极拳的劲力可以分为金木水火土几个境界,杨露禅大师自称太极13层自己只到8层。眼为神,眼神延伸了肢体的弧线。拳经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就全靠感觉灵敏,听劲的功夫了。顶劲为行功之重点,即:“尾阊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尾阊,医学上称为尾骨,道家称骶骨为仙骨,生理学上所谓骶骨尾神经丛集于此,其中有两条神经线与精窍相连。精窍又名精关,医学称为前列腺。有6条神经线,其中两条与骶骨相通,两条与肾脏相通,两条与心脏相通,这6条神经线通达全身。太极拳所谓“尾闾一动全身无有不动者”。所以练太极拳时,必须先提肛,敛臀,这是太极拳家的严格要求。敛臀是腰部松沉直竖和尾阊中正后的自然收进姿势,能使腹部充实团聚,加强横膈式呼吸运动,使生殖系统、肾脏获得规律锻炼。 我国医学专家最新研究发现,中存在着一条“生命中轴”。而处于“中轴”基座上的性腺如果出现衰化现象,将导致“中轴”作用减退,造成功能紊乱,内分泌比例失调,于是易生百病。延缓性腺的衰化,可使“中轴”不断得到维护和加强,人就能保持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专家们认为,这是医治各种慢性疾病及疑难杂症的最佳方法,是把握整体、抓住本质的最科学的健身之道。 太极拳从“起势”即要求松胯圆裆,两膝有合意而两腿内侧有向后外撑之意,使裆有圆虚之感;起势后每个式子每个动作前进时要求“松胯”、“圆档”。通过“气沉丹田”、“丹田内转”,带动会阴穴位一吸一提、一呼一放或平圆旋绕,或斜向收放地松放开合引起以会阴为中心的内外性腺机体功能的转化,对性腺脏器起作用,使性腺脏器得到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的滋养,从而改善并增强运化功能。 总而言之,通过丹田内转、胸腰折叠、会阴松放开合的锻炼,可使丹田真气充盈,体内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亏则自行调理补足,盈则得到升华,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促进调节性腺诸脏器,潜移默化有效地提高运化功能,使瘘能壮、遗能止、泄能固,诸如“痿而不举、举而不坚”之类难言之隐能够不治而愈。而且,太极拳要求“心静神专”,每个动作都要求细心体会放松、沉气、棚圆、顺逆缠丝,丹田内转、节节贯穿——不允许大脑随便开小差。这使人脑在连绵起伏、缠绕折叠的拳式中得到了真正意义的休养生息,脑神经细胞和主管内分泌调节功能的脑垂体、松果体也得到了良好调养,从而增强对性腺神经网和内分泌机能的调理能力,使整体健康所必需的性激素水平也得以保证。 2.推手时,为了要能听人之劲,就不能用力对抗。吴鉴泉老先生曾说:“太极拳练时不用气力,设遇力大之人,如何对付呢?一个人几十斤气力总是有的嘛!”拳经说:“牵动四两拨千斤”。要借人之力,自己就不能用力顶抗。用力顶抗,自己之力,被人借而打己矣。举例来说,对方来力,向我左身侧进攻,我不加顶抗,仅偏身化之,又及时加力以捋之,这就叫“合力”。此时对方重心已被牵动,我可以再捋得足一点,使其脚跟浮起,或用横劲向前进击,均无不可。对于对方来力,最好不加阻挡(使用截劲是另一回事),借人之力。往往有这种情况,对方重心已动摇,脚跟浮起,因我一使力,对方反而转危为安,恢复稳定了。所以要借人之力,自己千万不可使力,这是很重要的。拳经说:“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又说:“因敌变化示神奇”,这都说明根据客观情况再作主观决定,不能一味主观。 毫无疑问,肢体力是任何运动所必须使用的力,太极拳也不例外,无**夫的高低,它都是太极拳运动技击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最基础的力量,也是太极拳赖以发挥技击、健身和艺术功能的最基础的力量。因此,把它作为太极拳中第一个基础力量是绝对正确的。 二、气力 太极推手不同于一般拳术,它不是以力胜人,而以气力、毅力、劲力化己,从身法上可以将技击的“巧”包括“技巧”和“灵巧”两方面融合到里面来,但是,关键是肢体的灵巧的技能。 1.立身中正的气力。王宗岳《太极拳论》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十三势行动心解》说:“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和人推手时,对方用力压迫我,我保持身体中正,重心不易动摇,我以腰为轴心,向左右转化,圈子比较小,即能使对方之力落空。前俯后仰,重心不稳,两脚飘浮,极易被人发出。惟有身体中正,虚领顶劲,则有余地可以左右前后回旋。 2.直来横截,横来直截,背部发力的绷劲。推手时,对方用直劲来打我,我用横劲发出去;对方用横劲来打我,我用直劲发出去。如果对方以双手大力按我,封得很牢,欲化也化不开,此时我越是挣扎,则对方越逼紧。我惟有略为含胸,背部发力,以一手抚对方之臂或肘,向旁推去(虚实劲),彼必脚跟浮起而跌出。对方从横侧打我,我本应因不稳而倾跌,但我在对方打我之一霎那,用手向对方胸前一伸,对方反而跌出矣。清代乾隆时儒学拳师苌乃周,在他所著的《苌氏武技书》中曾说:“力直出者无横力,我截其横;横出者无直力,我截其直”。这一原则,在推手中应用起来,颇起作用。 3.以人为球,以领提劲,后发先至,变化无穷。王宗岳先生《打手歌》云:“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彼不动,己不动”是侦察对方动静。而发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发劲时,劲起于后脚跟,到腰再到前腿。前腿一弓,手臂一长,便发得人出,这是全身整体劲也。化劲时,陈微明先生曾说:“假若推其手,手动而肘不动,推其肘,肘动而肩不动,推其肩,肩动而身不动,推其身,身动而腰不动,推其腰,腰动而腿不动,故能稳如泰山。若放人之时,则又由脚而腿而腰而身而肩而肘而手,连为一气,故能去如火箭”。所以我们身体什么部位被人拿住,就应当松化什么部位,身体各部,不要乱动,以免影响重心。 不光是气功习练者能发动内除内气或元气等而产生气力,就是一般人也有气力。人好比气球,只要吸入空气都能产生膨胀力——气力。更何况太极拳的练法与气功练法有诸多共通之处呢。所以,笔者把气力作为太极拳中第二个基础力量。 三、念力 陈宝在太极拳中提到一种力叫“心劲”,这与今天气功界提得较多的“念力”本质相同,太极拳界当代拳家提念力者也不少。太极拳要求思想入静,太极桩要求意守丹田,行拳中要求“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与气功是一脉相承的,气功有念力,太极拳中为什么没有?气功中能用念力,太极拳中为什么不能用?何况太极拳中还有“凌空劲”这一念力使用的最好例证。其实,现代科学早已证明,念力人人皆有之。念力是在太极拳中可以开发和利用的,因此我们把念力作为太极拳中第三种基础力量理由是充分的。 太极拳的功夫在于全身运动系统的高度统一,就是眼神与身法的一致。须知眼神的引用在发劲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光决不可与动向有偏差,如欲将人发远,则眼光远视,发高则仰视,发低则俯视。把人发出去之后.眼神仍须前注,此有“劲断(眼)冲不断”之作用。相传杨澄甫先师每推手发劲时,只见其眼神一看,对方便觉惊心动魄,有生死之感,此乃体态精神合一之体现,也是眼神特有的威力,这一点是在太极拳教学中不能准确传达的给学生的,因为只有深识理法并运用自如而自然进入高境界后方能领略到。 杨氏老谱云:“为太极之体。头脑、眼睛也应该是太极头脑、太极眼睛,看事物亦应以太极的本质从表及里的观察。凡太极拳修练者,均应以太极阴阳的视角观之。”神与意,眼神为阳,意念为阴。拳论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精神固达了,周身才能实现一举动皆轻灵。所以,太极拳教学时弄清重心的变化,由重心所在确定两手的动静与阴阳,而后再决定眼神与意念的运转,随动作的变化,不断使意识深化。 太极拳运动技击中基础力量的确立,为太极拳功力理论科学化建设找到了一个正确的起点。可以说,多年来我们太极拳劲力理论科学化建设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找到或找全这三种力量。太极拳技击功能发挥需要靠这三种力量保障,太极拳健身功能的发挥需要靠这三种力量作用,太极拳艺术功能的发挥需要靠这三种力量表现。 虽说对这三种力量的研究存在许多困难,特别是念力的本质问题,就是用量子力学,以及现代最前位的科学知识都难以解释清楚。但随着科学不断发展,三种基础力量,特别是气力、念力的研究不断深入,太极拳运动发力规律将会得到更科学、更深刻的揭示,它的各项功能都会得到提升。这不仅会促进太极拳的发展,而且还会促进太极拳教学的发展,促进太极拳的推广。
2024-11-27
2024-11-27
2024-11-27
2024-12-17
2024-11-27
2024-11-27
2024-11-27
2024-11-27
2024-11-27
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