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开始学习太极拳,老师就强调每一个动作都要依靠腰带。无论是向大师求教,还是阅读各种太极拳书籍,都一致认为腰带至关重要。但经过五年的练习,我发现这些理论并没有清晰地解释出来,很多人即便练了多年,也未能掌握其精髓,有的甚至受伤。
在太极拳中的身法,我们需要明确部位,以裆为中心,上半身包括胸、肩、头;下半身包括跨、膝、脚。上半身移动时,应以腰带肩,而下半身移动时,应以胯带膝。这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中会出现问题。一种情况是腰和胯不能同时移动,一种情况是胯成为方向盘,全身的转动取决于胯的扭动。
在杨式拳中的云手,上半身通过腰带肩与臂相连,而下半足不应随着上体一起转动。如果胯随着腰一起转动,那么站立根基也会跟着移动。在形状上,即使留心调整,只要胯稍微扭动,就会导致两脚不由自主地跟随摆动,使得无法保持标准的平行并步。正确的是,当重心落在左脚时,只有腰松弛向左扭动,而胯暗中向右使劲,与上半身形成左右对拉之势。
同样,在揽雀尾的时候,如果只用力扭腰而非使用全身上下的力量,那么就会感觉到缺乏力气。此外,在陈式拳中的搬拦肘,如果同时用力,则不会感到劲力,这是在违背太极拳对立统一原则。如果抡双拳时,让胯朝相反方向顿挫,则效果完全不同,可以发出既有力的又干脆的松弹劲来,这就是阴阳学说的道理——前必后,有左必有右,对立统一。
在杨式拳中,如搂膝拗步和野马分鬃等过程中的转向,如果仅仅是让腰旋转而非让胯旋转,那么后腿将难以带起来,要等到胸肩头达到90°以上才能开始运动。而如果能够顺利地把后腿带起来,则可以轻松完成整个步骤。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腹部来引导整个身体运动,从而实现正确的步法运用。
武当太极剑里的跳步冲刺接马步藏剑等技巧,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发挥不好“方向盘”般作用的小腹部分。在42式拳中的白蛇吐信接独立托掌,以及武当剑中的虚步崩剑接转身独立上刺等技术,都需要通过小腹(即“方向盘”)来引导行动,而不是通过脊椎或其他部位进行控制。
总之,无论套路如何复杂,它们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我们在日常练习中,不仅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用心去理解,就能逐渐做好每个细节,并深入理解太极拳的内涵。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远离了真正的大成者状态,但一步一步逼近那样的境界。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