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人3部单车的355天

3个人、3部单车的355天

[日期:2012-11-21]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在高原上,呼出的气瞬间变成了霜。

在路上留影。

新闻链接

上次报道索引

时间:2012年11月19日

版次:A16《深圳新闻》

题目:《一年时间,骑行1.2万公里》

骑行发烧友接受本报专访回顾他们从北京到伦敦,踩出一个世界的壮举

近日闭幕的第五届深圳国际自行车嘉年华让一些国内知名自行车论坛的骑行牛人聚集到深圳。

其中,一个叫邵明的29岁的小伙子不可不提,去年9月到今年9月,他和另外两名骑友花了整整一年时间,骑行1.2万公里,行经14个国家,完成了他们的从北京到伦敦,踩出一个世界的壮举。近日,邵明接受了本报专访。

文/记者 仇日红

图/记者仇日红翻拍

【对话牛人】

记者:你为什么喜欢骑行?

邵明:最大的乐趣是可以遇到很多不同的人。其实这几年的骑行,我一路上遇到过很多骑行者。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让人很感动。有些人虽然你跟他认识的时间不长,但他真的把你当朋友看,他们把珍藏多年的旧中国邮票送给我做礼物,有个美国大兵还开车带我游他们的军营,看到那些大坦克,我都傻了。

记者:你赞成放下一切去旅行之类的宣传口号吗?

邵明:不赞成。任何人都要替自己的行为负责,特别是做一个大决定时,你要想一想,十年之后会不会后悔。很多人羡慕我的骑行经历,但我也羡慕在北京过着稳定生活的人。

骑行始于偶然

说邵明,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提到小明不死,不少豆瓣网友和知名自行车论坛的骑友都不陌生,他凭借一辆小小的自行车横穿欧洲、又畅游美国的经历让不少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场漫长骑行的开始,其实很偶然。去年年初,已经获得伦敦一所大学录取通知的22岁姑娘江琰,把朋友不经意间开的一个玩笑当了真。朋友当时说,距离开学还这么长,你不如骑车去伦敦,到那儿正好还能赶上奥运。本来就有长途骑行经验的江琰觉得这句话不是天方夜谭,若真能完成,必将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就这样,去年9月16日,杨铠、邵明、江琰三个人从北京骑行到伦敦,横穿欧亚,看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骑行故事便开始了。

当时预计每人预算3万元,但最后还是超了,每概6万多元。邵明说。

最艰苦的路段在青藏线

这段骑行要分别穿过亚洲和欧洲,在两大洲骑行的感觉很不一样。邵明说,他在印度骑行的时候,有一回在避让大卡车的时候,不小心穿出了大马路,结果自行车重重地压在大腿上,腿还被木棍刺入。那次,他们遇到了热心的印度司机。在看到几个来自邻国的孩子有难时,三名司机把邵明和他的同伴安置在一辆卡车里休息,而三名司机则在另一辆卡车狭窄的车厢里坐了一晚。

一路骑行,一路经历,江琰说她印象最深的是土耳其,参观了安卡拉、安塔利亚和伊斯坦布尔的考古博物馆,其中伊斯坦布尔的最震撼,那座博物馆内存有大量土耳其、希腊、罗马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古文物。

这一路最艰苦的一段在哪里?邵明说,最艰苦的还是在出国前的青藏线。由于三人到青藏线的时候,已经进入冬季,在高原反应、大风之外,还有低温的考验。冬季的青藏大气含氧量只有夏季的30%。气温能低到怎样?答:呼口气都能在领子上染上一团白霜。当地还常刮大风,最要命的是侧逆风,在大风的巨大阻力下,推行30步就达到体力的极限了,他们经常要躲到路边的沟里,大风到天黑才停。而大风也不总是起阻力作用,有一次在翻越一座U字形的大山时,与其说他们骑上山,不如说是被风吹上山的。

三人到达伦敦时,已经是伦敦奥运的最后一天,虽然没有完成看奥运的梦想,但一年的相处,让这三个人变得像一家人一样亲密。因为杨铠要提前回国上学,在伦敦机场为他送行时,江琰哭成了泪人。

标签: 武林人物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