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的“节节贯穿”,我观察到许多练习者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打拳应该像流水一样连贯不断,有的则强调其能够促进内气的流动;还有些人认为这是脊椎的贯通,在发力时快速晃动,使劲道显现出来,即使是小力量也能产生大效果。
据我的老师所传授和练习后的体会,我对“节节贯穿”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我觉得太极拳中的要求不能孤立地解释,它们相互之间紧密相关。我的老师早已提出,要想实现“节节分家”,首先要找出每一部分之间的界限。
例如,当我们做肘部沉下时,大臂与小臂就形成了一个界限。当手腕抬起,小臂与手指间也形成了新的界限。同样,当膝盖屈曲,小腿与大腿就分出了界限。而当我们松开胯部,下肢与身体再次分出了界限。此外,每一次五指合拢,都会出现更多这样的界线,只要细心去寻找。
这些界线又如何作用呢?它们实际上构成了多个张弓,而拳论中提到的“身备五张弓”,仅是总体方向,其实在此基础上,还有无数的小弓隐藏其中,大弓连着小弓,小弓中又嵌入更深层次的小、小、小的弓等等。
当我的手触及来势时,每一根弦都是防御的一线,每一根箭都以每个节点为支点,以手为例,从手到肘,角度应保持九十度以上,不然就是断裂,对方轻推即可破坏。但如果保持形态,就如同弹射般接收对方攻击,自己却省力不少。在反击时,这些一起发挥出的力量令人难以抗拒。
因此,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节节贯穿”的含义。当对方施展技艺,我们从手指开始,一步一步跟随,每一步都带动前面的节点,同时旋转和伸展,同时进行肩关節、肘关節、肩膀動作,但不是单纯的大臂一抡或同时移动整个手肘(只用了一条肩关節),这样才算真正实现了“节节贯穿”。
通过这种方式,无论对方施加何种力量,都无法达到我们的关键点,因此我们的上半身稳固。如果他们试图推我们身体而未成功,那么我们的下半身自然松懈,不需移动脚步便可应对(当然还可以引入公转自转虚实变化等策略)。
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科学原理,但是说得再多听不懂,也让人难以理解,最终还是需要亲自尝试才能迅速明白。这就是理论必须结合实际检验,以及实际应用来验证理论的重要性。
太极拳中的要求确实繁多,但只要真正掌握沉肩坠肘、松胯曲膝和五指抓地,那么已经达到了很多标准,请记住,“真正”二字,因为很多练友尚未达到这个境界,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要求带来的好处。太极对于所有人都是平等无私的,只有那些遵循合理原则的人才能打出好的架式,而非看重是否名家教导。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