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派:集实用与观赏于一体的古老武学艺术
崆峒派,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五大流派之一,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庄子》、《尔雅》、《史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崆峒派早已存在,并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空同之人武”这一概念开始形成,同时也促进了体系的完善。
李白的诗句“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崆峒派的认知和尊重。第一代掌派人飞虹子吸收当地舞蹈元素,为崆峒派奠定了基础,并正式完成了其重要高深武功“花架门”的体系。
然而,到了现代,这一门正统武学似乎只剩下在武侠小说中的一抹虚幻痕迹。大多数人认为它只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名号,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但事实上,崆峒派不仅仅是一种剑术,它还包括扇子、拂尘、铁耙、双钩等多种武器和拳法。
金庸在他的作品中提到:“崆峒山立碑‘崆峒武术,威震西陲’”,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文学上的夸张。而在现实中,广东地区尤其是晚清时期,对外抗击时,便是利用了这种本土的文化和技术来抵御外敌。
今天,在广东省内,还有许多人致力于保护和发扬这些传统技艺,如释妙林大师,他不仅精研佛教,还习练发扬了这门古老而神秘的 武学。他结缘第十代掌司燕飞霞后,更是将她遗嘱中的珍宝“田黄石”用于振兴这一门学问。
每一位宗师都会根据不同性情创编新的拳法,每一种都包含15-16套拳法共计118种,其中飞龙门为初级,最终发展至玄空门为最秘密最高境界。这套系统化、高度讲究修身养性的打法,以柔美的手法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适合自我修炼,也能作为战斗技巧应用,是集实用与观赏于一体的典范。
2025-03-31
2025-03-31
2025-03-31
2025-03-31
2025-03-31
2025-03-31
2025-03-31
2025-03-31
2025-03-31
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