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担任「中华大专院校八十八学年度国术暨太极拳推手锦标赛」裁判期间,见证了后起之秀日盛一日,参赛56队,合计850人之众。然而,在裁判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流行己久的错误动作,有些甚至跨越门派而愈演愈烈。我不忍心热情好武的青年朋友未蒙其利反先受其害,所以在此提出警告与规劝。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桩”。在打入土中的木头作为支柱时,“桩”要直而坚硬,以承载重量为目的。同样地,在人的“桩”上,即两条腿,也应直而强壮。腿有三个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其中“髋关节”是承受力量的地方,“膝关节”负责正确衔接大腿骨和小腿骨,而“踝关節”则连接小腿骨与脚,是身体直立时人力与地力作用的关键,因此结构上,“髋關節”及其周围肌肉筋腱最大最强,其活动度也最广泛。
为了保持“流畅”的传递力量,膝尖永远要与脚尖同一方向,小腿(主桩)尽量垂直于地面,这就是所谓的“膝尖不过脚尖”,但弓箭步前的前腿应该让膝尖不过脚踝,以保持圆滑平顺。在骑马步时,不可低于膫弯,对影响力量传递以及可能导致痔疮或疝气都是一种威胁。而且许多人站骑马步时不是坐于跨部,而是跪于膝盖,将大部分力量交给脆弱的膳承受,这既是不对又危险。
最有问题的是虚步和仆腿,那条后坐的腿几乎承受全身重量,有些人还跪在膀盖,这时候膑關節和踟關節都严重走位,请感觉一下这两处压力就知对错。如果练武而对身体没有感觉,那就是白练。
各门各派都强调松胯、坐胯、沉胯、收胯、吸胯等等,这些讲的是会用髋關節的问题,大多数出现在这里,希望有志者能多下工夫,其效果胜过多学十趟拳路。
至于为什么要震脚?震脚失当是否有害呢?震脚源自松沉自然表现及换劲需要使然。在陈家太极拳金刚捣碓有人震脚,有人轻落,如果要震脚,全身松沉呈现于足底,不应有一丝拙力,更不可刻意用肢体出力。类似小缠丝中的震脚属于换劲的一种,要在急切间变换身形、步法,在空中完成变式,然后落地完成变式产生振动现象,其实也是以松沉为要领,与前者的区别只在变式与不变式,换劲与不换劲而已。但是如果只有松沉却提不住裆力的内劲,就必然导致疼痛或生病,所以依照传统练武规矩女子不能摇摆,只有功力到的人才可以尝试,并且绝不能用肘子摇摆,如果把摇摆当成表演效果而硬练,那真是明智之举么?
最后,我们来谈谈谁可以发劲?发劲之前必须蓄积足够的内力的能量,而非一种方法所有发劚动作之前必备蓄积阶段,高水平者其蓄积阶段或许隐约可见,但不足者则需大量蓄积少发,用初学者来说,则更应注重蓄存,不宜过早释放。此外,由于许多习武者身体单薄瘦弱,没有丹田储备乏力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也难以有效引导内气,使得架势歪歪倒倒呼吸急促混乱,却仍旧尽数向外释放,这比银行无款刷卡更为危险习武应当循序渐进,不急躁切勿自欺欺人,又害己害他。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