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日常中李胜花和吕春亭共同教授太极拳24式分解动作教学展示了中规中矩练太极的艺术魅力

一、规范是练拳的起点

在我看来,太极拳中有三种常见的失去规范现象:(一)初学者由于动作生疏,无法准确把握动作要求,从而导致规范的失准;(二)较为熟练者若未能及时纠正错误动作,便形成了习惯性错误,使得规范再次偏离;(三)有些人不读拳书,无视规则,任意随意,长年累月地形成顽固性的错误动作,这些都导致了规范的丧失。显然,后两种情况是影响太极拳规范严重障碍。没有规范,就会失去太极拳本质特性,其养生、技击和艺术功能便无从谈起。因此,对于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或放弃太极拳的规范。

二、从基础做起

基础规则是初学者必须学习并掌握重点,也是多年练习过的人士要经常锻炼重要内容。这所谓基础规则主要指的是太极对身法基本要求,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这些似乎司空见惯,但真正把每一个要领深入理解并在实践中贯彻始终,却并不容易。

例如,在起势时两臂前举与下蹲下按,要坚持沉肩坠肘原则,即先沉后举,以保证正确姿态。此外,还需保持气息下沉与百会上领,从而形成一种内外协调之力。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开篇,也应应用于其他所有打招式中。一旦这样做,就能稳固基础,并形成正确的习惯。

三、细致推求至微妙处

太极拳中的每个动作都异常精细,其规则也追求至微妙之处。杨澄甫曾告诫他的弟子们:“一式一手总须仔细推求。”究竟如何推求?笔者认为,我们至少需要关注几个方面:

研究弧线规律性

太极非圆即弧,无处不圆,其圆弧运行终始无端,却又有序,有序其外形简单,而实质却是在内在劲路循环往复。

研究动作完整性

每个拳势都是由几个分解出来的手段组成,如揽雀尾这一个姿势,是由“掤”、“捋”、“挤”、“按”四手共同构成。

研究技术内涵

太极包含着深厚技术内涵,如技击和哲理,其中包括很多具体要求,比如神不外驰专注一方,用意不用力等,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学会外形,更要学习和掌握其技术含义,使得行动符合规定,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修正架子提高水平

过去老师们传授教学方法,不仅教导架子,还将拆解架子的秘密传授给学生。这对于提升架子的质量至关重要。而现在虽然难以遇到能够拆解架子的名师,但可以通过自我修正来提升自己。此时一些关键标准如中正、中臀、中肩、中肘等需要通过互相引导进行修订,而有些标准如放松入静用腰发力等,则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体悟,最终找到感觉进入门径。

总结来说,只有符合规定要求的架子才算纯正,只有纯真的架子才能展现出真实面貌。如果没有纯真的架子,那么整个体系就会缺乏核心意义,因此,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应该遵守这些规定,以达到最佳效果。

标签: 武林人物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