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是新兴特区城市,以其组织推广的方式较晚,但由于加强统一领导,很快就掀起了大面积的群众学练热潮,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太极拳除了活跃文体活动、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外,还有两个鲜明的效应:一是改善了参加锻炼人员的健康状况;二是在全国著名老师的指导下,技艺有所提高。在国家体育总局两次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后,我们协会对珠海市太极拳活动的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看到了开展活动在广度与深度上存在巨大差距。
我们明白练拳成效仅是初步且在某种意义上仍然存在重大缺陷,因此必须继续探索与努力。在反思过程中,我们被两件事触动非常深。一是一些选手患病的事例,这至少表明他们过去的一些练法还没有抓住太极拳健身根本。二是一位青年在上海倪增照老师面前连续被发出几米之外,这让我们体验到太极拳内劲巨大的威力。
这些事例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对太极拳本质认识。通过请教老师、学习《拳论》和练拳实践,我们认识到同样是运动,太极拳与其他运动最根本区别就在于一般运动只注意外部肢体运动,而太极则强调内外兼修,以内功为主。从力的构成角度看,一般运动局部肌肉作用,而武术上的整劲则突出了“内气”、“内劲”、“内功”的整体作用。
汪永泉老师讲:“有些人忽略了内功,只追求外形,把太颍走了样。”回顾我们的训练,大多数初学者一开始就学打架套路动作,只注重规范,不讲“内功”,把外形与内功割裂开来。这导致多数人动作规范,却没有形成“內氣”、“內勁”、“內功”,健身技击效果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
基于以上反思,我们感到这是不仅仅训练方法问题,而是源于对太極本質認識訓練指导思想與訓練路子的問題,必须端正过来,从初學起就突出“內功”,避免走弯路。经过几年的探索,在突出“內氣”的思想指导下,我們採取以下做法:
学习理论基础,将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作为教学重点。
新学员首先学习基本技能,如拉筋着重坐式腰功等。
在教导套路时,加强松静、运气和呼吸感受,使得每一个动作都能带入内部力量。
通过这样的调整,让参与者的基本技能逐渐提升,最终形成一种全面的健身效果。此举已见显著成效,有成员如七十岁辅导站站长,其血糖指数由8.1降至5.5~5.7,为此成绩而感到惊喜。而这并非偶然,它们恰恰证明了按照这个理念进行锻炼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但我们的路径是否正确,还需各位师傅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