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太极之劲与意在社会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图解

我出生于河北永年,自2002年农历八月初九起,拜师学武于当代武氏太极拳代表人物、性格直爽且正气凛然的孙建国先生。至今已有十二年的时光过去了。在这漫长的旅程中,我跟随恩师走过浙江的仙居和东阳,安徽明光,湖北武当山,以及广东深圳、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我见证了恩师在全国各地授拳讲学三十余年的辛勤付出。

为了更好地向社会传承武氏太极拳,我们共同创立了“永年武氐太极学院”。在恩师的指导下,我积累了一些精辟而实用的经典妙语,这对于我们学习者来说将是宝贵的财富。恩师常言:“现在社会改革开放,我们的心理态度也要开放!老前辈的传统东西不能太保守了!”他不断强调要保持开放,同时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

能成为一位明理明法好师傅门下的弟子是我终身荣耀!我们遵循“天下太极是一家”的理念,并铭记学术共研共享的教诲,以整理太极拳谱与摘录为契机,与广大太极爱好者共同探讨。

前辈指出:武氏太极拳着重劲法与气势,不重招法与外形。这一点被我们的练功方法所体现,即围绕劲法进行练习。包括贯劲、撑势拔势等,以及推手时听势化势接打等,而后期功夫上身后再可抽取。此外,我们还需注意身体竖直,不要前伏后仰或左右歪斜;两肩应松沉,不要耸起;上气灵、中气运、底气足、三气合一方为奏效。

初学者可能会对“贯力”产生疑问,他们可能会觉得这种方式会导致身体僵硬,使得行走变得困难。在这里提醒大家,在练习贯力时,要注意不要憋气孥力,让胸腹放松,呼吸自然,这样可以避免造成身体僵硬的问题。

关于呼吸,有些人可能会认为需要控制自己的呼吸,但实际上,只需要自然呼吸即可,无需刻意去追求某种特定的呼吸方式。在蓄力时自然是吸,而发力时则自然是呼,这些都是根据李亦畲祖师所著《五字决》中的原则来理解和实践的——“一曰心静;二曰身灵;三曰气敛;四曰劲整;五曰神聚……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

通过这样的理解和实践,可以让我们的训练更加科学有效。而且,在推手过程中,一味讲究手法制人并非最佳选择,因为这样做只会使形象流露无疑,最终效果有限。如果没有深厚内功,对于力量强大的对手或年龄增长后的自己,也无法取得好的效果。而只有扎实基础才能真正体现出内力的威猛,因此说,“重内不重外,重劲不重招”。

总之,无论是在单独练习还是推手中,都必须心静、意坚、一致全神关注。同时,每一次转换式都要确保动作连续无间,如同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情境,没有半点懈怠。此外,还必须牢记每一个动作背后的意图和目的,即便是在最微小的一瞬间也不可放松防备,因为这是决定胜败的一个关键瞬间。

标签: 武林人物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