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柔为体,以柔为用,强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因此,笔者认为,不管哪门哪派,不论哪家哪式,不论是传统套路还是新编套路,凡是违反了“松柔”这一原则的,都不能称之为太极拳。太极拳前辈们特别强调,松柔是太极拳的灵魂,其用意是让我们在学拳、练拳时,时时刻刻注意不断努力追求高度的松柔。
曾见过不少前辈、名家练拳时,他们的手法松软圆活,而且整个身体上下左右无不松软圆活,浑然一体;进退顾盼轻灵圆转,如同行云流水;心神意念,松软隐现,神韵暗藏。在1995年10月北京第二届世界太极拳大会期间,我有幸听陈立清老师解释和演示了如何通过搭手试到对方手中来体验到太极中的“没有手”的感觉,这让我深刻地理解了“松”与“柔”的关系。
在实践中,我们要注意肢体运动轨迹的圆活、柔顺,把握好虚实转换之契机,也就是说,要使劲力随着对方变化而变化,使其达到最佳效果。任何动作都不可少的是掤劲,因此有的外国友人把中国太极拳称做“掤拳”。武林前辈常说的“百炼之钢绕指柔”,实际是在说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达到像百炼钢那样,又刚又能具有弹性的状态。
打击力虽然重要,但快慢相兼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如果将每个动作紧握后再出击,就远不如松开的手感速度快。这是因为紧握后臂部肌肉已紧张起来,从而阻碍挥出的力量。而正确做法是在目的地瞬间再迅速握紧。此外,在站桩、练习过程中,如果能够达到舒适自然状态,便能促进气血循环,对于关节和肌腱等分布较稀疏的地方尤其有利。
初学者如何去除拙力与僵硬呢?冯志强先生提出了一个方法,即由 松沉入手求放任,是初习者的进入放任阶段,是培养内劲的关键。他还讲述了什么叫做"放任":首先要全身内外四肢百骸筋韧皮肉尽可能放松,让经脉通畅,无滞无阻,同时也要心想放散,让内气从骨髓到经脉,再到肌肤,最终达至四梢,这样久之便能达到想要的一种状态。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方式,比如生活化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项技艺。在日常生活中,用整体力的代替局部力的使用,以及用软弹力的替代撞击力,用柔劲替代硬力,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修养自己的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