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河南省太极拳专业队的运动员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研究竞技太极拳运动员运动损伤常见部位的分布,寻找其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对于保证竞技运动训练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等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建议。 随着当代竞技济武术运动持续在“难、美、高、新”的向度上发展,指定难度动作和创新性高难度动作能否顺利完成已成为当代竞技武术运动员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新的发展向度对运动员的专项素质和技术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尤其对竞技太极拳而言,“提膝独立”难度动作的大量使用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不断增大,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练习武术“指定动作难度动作”中受伤的运动员人数占到总数的70%以上,如此高的受伤率应该引起广大中心领导、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充分重视。 因此,本文以河南省太极拳专业队的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研究竞技太极拳运动员运动损伤常见部位的分布,寻找其主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这对于保证竞技武术的运动训练更加系统性、有效性以及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河南省太极拳队太极拳运动员(包括退役运动员一名),其中武英级运动员4人,一级运动员5人,二级运动员4人,年龄在14~26岁之间(M=21.9,SD=4.6)。运动年限6~17年。(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依据。 1.2.2 实地调查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场调查,并咨询太极拳队专职队医与运动员相关的伤病情况,主要内容为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率、部位、原因等。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自武术2003年新规则执行以来,跳跃类难度动作的增加使得武术运动员的损伤率不断上升,沙川华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视角分析认为:腰、下肢和上肢是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常见运动损伤。樊艺杰通过对河南籍武术运动员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武术套路运动员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慢性腰肌劳损,其腰伤中的比例占到60%。李伟等通过对150名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调查得出:其中100%都存在不同部位的损伤,其中各部位的损伤率分别为:踝80%、膝60%、腰肌53.3%、腕43.3%、大腿肌肉40%。研究者曾世华和黄秀玉等通过跟踪实验分析武术专业损伤,发现他们的运动损伤主要发生在上、下肢和腰部,其中又以胫排骨疲劳性骨膜炎、跟腿腿周炎、腰背部肌肉筋膜炎、股四头肌挫伤、腕三角软骨盘损伤和大腿肌群拉伤为主要损伤部位。郑州大学的田文林等调查了218名高校武术运动员后得出:他们的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其中下肢损伤就占185例。从损伤的发生率来看,从高到低分别为踝关节损伤30.5%,腰膝损伤17.3%,大腿肌肉损伤占10.5%,小腿和腓肠肌损伤占9.1%。另外,研究者张忠新的调查结果显示:运动损伤多发部位为腰、膝和踝,分别占19%,占17%,占16%。 综上,笔者认为目前竞技武术运动员的损伤部位主要集中于腰和下肢,上肢损伤主要是器械类运动,多为腕关节和肩关节,损伤率较低。其中下肢的损伤部位多发于大腿、小腿和踝关节,损伤情况又主要表现为肌肉韧带拉伤、关节扭伤、软骨组织损伤、肌肉劳损和骨膜炎。总而言之,竞技太极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与上述损伤部位基本吻合,但相对长拳类项目而言,膝关节、胯关节和踝关节的损伤率更高,软组织损伤、韧带拉伤、关节扭伤甚至骨膜炎比较普遍。 2.1 河南太极拳队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和部位分布 通过现场调查和咨询队医后发现100%的河南太极拳队运动员存在在不同部位的运动损伤,其中运动损伤在三处以上的占到调查人数的92.3%,受伤在五处以上的占63.3%,这与当前其他研究者70%以上的竞技武术运动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的观点是相吻合的。(具体的损伤情况及其损伤率的分布见表2)各部位损伤发生率由高向低排列顺序为膝、踝、腰肌、胯关节、大腿肌肉、小腿肌肉、胫骨膜、肩、颈。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竞技太极拳运动员损伤面主要集中在下肢(腰及腰部以下),其中膝关节的损伤率以84.6%的高位排列第一,踝关节以75%次之,腰肌以61.5%位列第三,胯关节损伤占46.2%,位列第四。此结果表明竞技太极拳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高且主要集中在使用频率高的关节处(膝、踝、胯),还有负担核心控制的腰部。 另外,从运动损伤的主要类型来看,前四位的损伤情况依次为关节韧带损伤、髌骨劳损、肌肉拉伤以及骨膜炎,分别占到总数的76.9%、69.2%、53.8%、38.5%,其中武英级运动员的关节韧带损伤、髌骨损伤、骨膜炎和肌肉劳损占100%,一级运动员占80%。(见表3)。笔者认为:关节韧带损伤之所以位于首位主要原因是由于竞技太极拳套路中各种提膝独立动作的腾空和着地都是借助关节的曲伸或韧带的伸缩来发力或缓冲,尤其是“提膝独立”动作,使得膝关节、踝关节和腿部肌肉承受了过多的硬性牵扯、挤压,导致局部负担过大,久而久之产生了劳损性损伤,甚至会伴随运动员整个运动生涯。肌肉拉伤位于第三位的原因是由于不同部位肌力量不平衡,弱侧易受伤。另外,过多地追求难度动作的“高与新”在很大程度上也加大了肌肉拉伤的概率。同时,竞技太极拳套路中难度动作的起跳、腾空、提膝落地支撑平衡以及跌雀地龙落地,都极易造成疲劳性骨膜炎高发。 2.2 河南省太极拳队运动员损伤发生的主要因素 第一,过度疲劳,而未经充分恢复。导致此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员甚至教练员对过度疲劳的危害性认识不够,运动员训练后的放松活动做得不充分,教练员只关注运动员训练是否刻苦,能否坚持,忽视了他们的疲劳程度。就专业武术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而言,一天3~4小时的训练是常态,一旦训练量陡增,过去那些只针对小训练量的放松活动,完全不能满足机体恢复的实际需要,如果机体在持续疲劳状态下继续参加训练,就会日积月累,从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第二,准备活动做的不够充分。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单调准备活动,会使运动员的运动器官兴奋性及机能活动不能偶达到最佳状态状态,如此紧张的投入训练或比赛极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第三,运动感与的自我保护意识欠缺、应激、自我效能感不足及患病、受伤和疲劳等因素都会导致武术套路的动作质量下降,其在运动中的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机体反应相对迟钝,自我保护意识下降,这无形中增加了运动损伤发生的机率。第四,套路特点和训练操作所导致的局部负担量过大。在竞技套路高、难、美、新的导向影响下,武术运动员更多地把精力花在练习难度上面,甚至一次训练的内容都是安排同一个难度动作进行练习,这种通过片面训练来追求单个动作完美的训练方法导致躯体局部负担量过大、超过承受能力而引起运动损伤。 另外,由于太极拳注重下盘功夫的特点,必须处于半蹲位来完成,有些步型常需要单腿支撑体重,转换重心,这使膝关节两侧韧带,如十字韧带和前后肌群长期处于半松弛状态,从而使关节稳定性相对下降,因此股四头肌和膑骨维持稳定的压力就更大,容易产生疲劳。为表现竞技太极拳的美感,运动员往往设计为动静、快慢变换频繁的节律性套路,步型转换非常多,这又使得膑骨、股骨间相应的关节软骨的摩擦、挤压等加强,加上为了美观起见,动作压的过低,造成膝关节超过脚尖而过度拧转,最终导致膝关节部位膑骨劳损等慢性损伤较多。 竞技武术套路难度中的跳跃指定难度在比赛中占在有十分重要的比重。在完成跳跃动作时,需按要求结合步法屈膝起跳,瞬间发力,这会对膝关节的冲击很大,此时,膑骨最易受伤。当腾空后,不同组别的跳跃类动作,还要求运动员在空中完成相应的旋转及腿法(击脚),这时膝关节还必须二次发力,如拍脚、摆莲脚、旋风脚等,这些动作容易损伤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和半月板。在完成腾空动作后后,落地的提膝独立动作在瞬间完成,缓冲时间很短,重力、旋转力迅速释放,并直接传递到了胯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其各部分所承受力极大。在另外一项调查中显示“有55%的竞技太极拳运动员的胯关节损伤、25%的踝关节损伤,这都与核心力量不足有关,说明在当前的太极拳难度技术要求下,完成腾空以及落地后提膝独立的难度动作是胯、踝关节损伤的重要原因。 3 结论与建议 3.1 科学地安排训练内容与训练量 注意科学和系统地制定训练计划,注重全身各力量群的训练,注重核心力量训练,作为教练员不能存在主观性、盲目性和片面性。应针对不同年龄组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技术水平、运动能力和伤病史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法;训练内容和量应注重短、中、长期目标的区分,调整技术训练与身体训练的比例,使各训练阶段有效衔接,使训练过程呈现良性循环状态。 3.2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定期对运动员开展训练和比赛,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其预防损伤的意识和相应的医学常识;加强运动员在训练、康复、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使他们认识到准备活动、放松运动的重要性和过度疲劳对自身的危害性。 3.3 运动员要加强自我监督 教育运动员要正确对待伤病,不隐瞒伤情,及时主动地反馈身体状况,重视生理、心理状态的调节,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薄弱部位的专项训练,以提高其机能。 参考文献: [1]沙川华.试析武术套路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机理及治疗[J]四川体育科学,2000(3):25-26. [2]樊艺杰.武术套路运动员常见的腰部损伤的原因与预防[J].湖北体育科技,2001(1):73-74. [3]李伟,李龙.对武术运动员运动损伤产生原因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1(3):103-104. [4]曾世华,黄秀玉,刘祖辉.体育系武术专修损伤调查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2(1):92-94. [5]黄秀玉.高师武术专业损伤成因与预防探索[J].莆田学院学报,2002(4):34-36. [6]田文林,五伟琦,方和平.武术运动员踝关节损伤与预防[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2):74-75. [7]张忠新.武术套路运动中常见的损伤与预防[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2):94-96. [8]陈秋华.武术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8):107-108.
2024-12-06
2024-12-06
2024-12-06
2024-12-06
2024-12-06
2024-12-06
2024-12-06
2024-12-06
2024-12-06
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