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舞台上耍拳与无为探索中国武术中多种拳法的奥秘

在探索中国武术多种拳法的奥秘时,我们不仅要理解其表面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耍拳”与“无为”的内涵之中。赵堡太极拳就以其独特的“不用意”作为练功的关键,这种自然松弛的状态,如同三尺罗衣随风轻扬,体现了“耍拳”公式的精髓。在一定层次上,“耍拳”能够使任督二脉自然打通,实现道门所称之内劲。

形意拳中的名言“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正是内家拳中的一贯练功诀窍。通过放松而非有意识地追求,“真意”才能够产生,这个真意即虚无之正觉,是高级内劲的源泉。太极拳中的内劲,也是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它是由不用意、不发劲而来的强大高质内力。

人若过度追求,用心用意去练习,往往无法触及这种内劲。这是一种感而遂通、自得其乐的情境,就如道教中的静坐修炼,以达到空明寂兮的地步。在这样的状态下,不再有识神干扰,只有当心静神明,当生命主宰在此时才能发挥元神本能。“耍拳”的公式就是这种运行原则。

练太极需要极致松柔、轻灵自然、中正平圆、不用力也不着想,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虚灵清明境界。而这恰恰是天然道理,只有像孩子那样天真无为,不着想,那么才能调动自身潜能,从不知觉到知觉,再从自己出发。这便是太极最终追求的大道——一种忘我与天人合一的人生态度。

和兆元宗师创立了“耍拳”的理论,其中蕴含两个核心:儿童玩耍般轻盈,以及松柔、中正,无需过分思考。看似简单,却隐藏着至关重要的地方,让练者融入大自然,与自然相融合进入忘我的境界,最终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即所谓的大成。此乃中国武术最高境界之一——从有为转向无为,从有限转向全然,从有限转化于全备,是一种永恒循环变化的心灵实践和身体锻炼方式。

标签: 武林人物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