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派,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五大流派之一,其历史悠久,从《庄子》、《尔雅》、《史记》等古籍中已有记载。唐代是崆峒武术兴盛时期,李白诗中的“世传崆峒勇”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武学成就。在这期间,“花架门”和其他高深武功形成,使得崆峒派成为一门完整的武学体系。飞虹子被尊为第一代掌派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崆峒派在晚清达到鼎盛,但到了现代,它逐渐从普通人的视野中消失,只在武侠小说中作为虚构的名门正派出现。金庸以其作品将崆峒山立碑,这与实际情况相悖,因为该派 武术实则广泛流传,并非仅限于道士练习。
今日,我们可以看到释妙林大师,一位佛教住持,不仅精研了该派之拳法,还结缘了第十代掌牌人燕飞霞,并获得了一块珍宝“田黄石”,以振兴该派。此外,该派内藏八门,每门都有多种拳法,而每位掌事人的挑选标准则更加严格,他们必须精通所有八门及118套拳法才能够担任此职。
尽管如此,由于要求非常高,因此自古至今,真正能称得上是掌事人的寥寥可数。而如今,这一千年来未断的武学艺术正由少数智慧守护者维系着它不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