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黄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中提到的“佑神通臂最为高”的六路歌诀。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进一步阐释称:“通臂,长拳也”,说明了明代时期通背拳已经发展到了较高水平。
白猿通背拳,以石鸿胜为代表的版本,在清朝道光年间由鲁云清传入北京,并经过多代人的传承,最终形成了独特风格。这一版本在牛街地区尤其受欢迎,由马晓合等人所传承,逐渐演化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武术体裁。
白猿通背拳以其灵活的手法和内外兼修的特点著称,它模仿猿类的灵巧动作和强大的力量。在练习过程中,将会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动作来达到气血循环、周身柔软和劲力发挥的效果。
这门武术深受道家的影响,强调“似圆非圆气化圆”、“虚实变化意中传”等概念,以此来实现内外兼修,同时培养出一种自然而不露痕迹的威力。此外,还有关于头部、项领、胸前、背后以及肩膀位置的一系列要求,以及呼吸控制方法,如吸气沉气聚结心神,使意念达到顶端悬挂状态。
步法则是四六步重复练习,以保持身体平衡,不偏不倚;同时还要掌握擦拉步以增添速度和机智。最后是劲功训练,其中包括出手冷静行气醒觉,以及沾衣发劲的一指正击,这些都是提升武艺到位必需遵循的一般原则。
白猿通背拳非常注重基础功夫训练,每一个招式都从活背法及操桩打袋开始。首先要使身体顺畅,然后再求技艺上层次上的完善。在活背阶段,全身松弛两臂贯通,可放长击远使劲力顺畅达处;操桩时双手交替前后进取,肩部与腰部协调一致,加上灵活变换的步伐;而打袋则采用拔步阴阳掌技术磨炼手臂力量并锻炼出各种精妙工夫。中国武林常说的那句“练拳先练功,功到自然成”,对白猿通背拳来说,无疑是一句极具准确性的描述。
2025-01-05
2025-01-05
2025-01-05
2025-01-05
2025-01-05
2025-01-05
2025-01-05
2025-01-05
2025-01-06
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