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为王郎所创还是说这拳法十六招式图解才是真谛

关于螳螂拳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武术界和学者们关注的话题。然而,无论是西汉、南北朝、宋朝还是明末清初,这些不同的时间点都被提及为螳螂拳的可能发源时期。而在地理上,从陕西到四川,再到崂山,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说法。这些传说不仅存在于古代文献中,还常常出现在现代研究和讨论之中。

总结这些不同版本的故事,我们发现每一种说法都会随着时间而变得模糊不清,最终演变成一系列难以辨认的事实。这并非武术世界所独有,在任何历史文化背景下,都能看到这种现象发生。甚至有些国外传承者会引用国内一些未经证实的言论,这种误传往往会被无端扩散。

显然,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武术进行挖掘整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有关王郎这个人物及其创立螳螂拳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一个确定答案。这主要因为史料不足,缺乏确凿的证据。在这期间,一些重要资料被遗忘或忽略,而相关研究也因缺乏数据而告一段落。多年来,由于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持观望态度,社会上的各种传闻得到了推广空间,有人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任意解释,有人则利用机会排挤他人,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那么,究竟是什么时候、何地产生了螳螂拳,以及王郎是否真实存在?在面对众多声音之后,我们再次聚焦于“十八家拳歌”上。“十八家拳歌”中记载:“太祖长拳起首,韩通通背为母。”其中提到的“太祖”,指的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而“韩通”,则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此外,“郑恩缠封尤妙”、“温元短拳更奇”等各家的技艺,也都是来自不同时代的人物和流派。

我们注意到,“十八家拳歌”的内容与《衣钵真传》中的记载相符。这本书由升霄道人编写,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出版的一部著作。但程大力先生在他的博士论文《少林武术通考》中指出,《衣钵真传》的部分内容其实来源于明代文学作品,如郑若曾《江南经略》、戚继光《纪效新书》以及何良臣《阵纪》,其中包括了当时流行的手势和招式名称,并且吸收了一些当时流行的手法,比如清初人的王郎所创造的螳螂手法。但这样的观点并不容易接受,因为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材料,并质疑之前所有关于王郎及其创造性手法的情节是否可信。

标签: 武林人物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