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思维"训练的精髓:打破传统,重塑实战
在2001年《搏击》第11期,我首次提出“逆思维”这一概念,它与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相反。我们通常先花几年时间打基础,然后再进行对抗,但“逆思维”则颠覆了这一过程。它从不教徒手拳套、器械纸刀棍,从一开始就模拟对抗,让体验和技术纠正交替出现。一旦有技术纠正,就意味着不断循环:先打后练,再打,再练,再打。这并不是放弃拳法,而是将技术和技法在实战中磨炼,同时辅以个人专注的练习。这种方法避免了武林普遍存在的“会练不会打”的问题。
指导搏击训练时,“逆思维”认为每个人的技术、技法和练习都不尽相同,即使身高相似的人也不一定要执行相同的内容。强迫所有人完全遵循同一套动作是不合理的,因为即便是在规则严格的一项比赛如足球或拳击中,运动员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调整训練量。
“逆思維”的核心在于突出本能动作,并寻找本能与标准动作之间的平衡,这一点与赵道新关于训练方法的观点相似。在《道新拳论》中,他提到:“接近实战”,并且强调创新和传统并存。他还指出,实战应该成为日常锻炼的一部分,而不是最后进行的手段。此外,他主张招式应因人而异,不必拘泥于统一。
尽管两者有相似之处,如非对待实战、“因人而异”的招式选择等,但它们也有所不同。“逆思維”更重视本能动作,并且是在“招式应因人而异”之后进一步强调其重要性。而赵先生虽然主张日常训练以爆发力和实战为主,但是他之前需要执行短期基础训练。这一点区别了两个方法,其中我计划探讨更多细节。
黄积涛老师曾说过:“心会掌格斗系统是‘先临敌后训练’,要求……”。这表明,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倾向于将实际战斗放在前面。但是,“逆思維”更加注重通过不断地模拟战斗来提升技能,而赵先生则建议先完成基础学习后再进行这样的模拟。这两种方法各自有其独特之处,但都旨在通过真实的情境来培养适应能力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