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竞赛套路全书》提到,太极拳动作如同“等速运动”,由等距的点组成,形成虚线状。这种缓慢均匀的弧形运动,以点为序,但其目的不仅在于遵循这些点,还要确保每个动作都落实到这些点上。外观上,它们走的是线,但实际上是连续不断的点,从起始和落地点,以及沿途不断延续的定位点,顺逆往复、环环相扣,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太极拳要求既不能多动,也不能少动,更不能随意移动。其实,就是要求把每一举势都落实到“点”上去,不多也不少,不脱离任意一个“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弧形形成既不会漏掉也不会顶撞,而是像满月一样舒展开放。在每一个举势中,如果不明了弧形中的每一点,那么一式一手就无法练习得纯粹。
同时,太极弧形还以“点”作为着力点,以表达一种攻防含义。常说的一句“拳打无人似有人”,就是寻找某个空间中的某一点来作为某种攻防思维的空间想象。而在完成这个过程时,由于量变到质变必须依据这些点进行,以求得动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从内在看,完成这段弧形运动,其重要目的是传输劲源和劲力以表现一种意境和神韵。在劲力的积蓄过程中,在意念作用下,一定会引发内气、内劲循行并汇聚成劲。这些运行路径经过敏感节点或经穴,将成为太极弧形所引导出的内在路径。这就是所谓的“节节贯穿”,即以此类推,每个步骤接接着前后之步,使劲源和劍力的传递达到攻击与健康双重目的。
为了练出境界,就要兼备神态与身体,同时也是内外合一。在严格意义上讲,这种合一其实质,就是外部空间上的各个特定的“点”与内部循行路径上的相同之处两者结合。这种两者的结合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力量。当任何一点,与整个太极轮廓重合时,就产生一种弹性的力量,可以随时击出,无敌而立。这意味着练习者想要取得效果,并让内部与外部相互融合,即需要两个部分相互融合——即两者结合。一旦做到了这一步,便能使拳势更加圆滑流畅,有完整的一气;同时促使内气、内力沿经脉流转,对经络穴位产生影响。
《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通过玉女穿梭示例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这条曲线引导体液循经通络的情况。书中从左式玉女穿梭开始,其中之一:当右足涌泉穴充满了生命活力后,再通过督脉将其送至左手指尖端冲穴;然后,当进入右式阶段再次运用左手指尖冲穴对应位置(任脉)回归原来的涌泉穴位置,从而完成一次周天循环共计40余处腧穴。此举历数列出多达40余个腧穴及它们之间关系以及使用方式,使整体活动成为生命活力的流转、贯通全身的一个周期性活动周期。
因此,要实现这段曲线中的所有触角对应其中心权威地带入统一人生系统结构中,我们必须从两根核心纽带出发来理解它,只有这样初学者才能进门踏实;只有这样的坚持日久功高才能逐渐增强效率。
2025-03-22
2025-03-22
2025-03-24
2025-03-23
2025-03-23
2025-03-23
2025-03-23
2025-03-23
2025-03-23
202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