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师郝公少如的指导下,我深刻理解到太极拳是一种运用意念和思想的武术,先有意念,再有形态。这种以意为主导的拳法不仅限于太极,还包括形意、八卦、意拳、大成、八极等多种武术形式。在古代,这些内功秘籍被视为国家安全之重要保密信息,就像现代高科技一样,只有少数人掌握其精髓。
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更多地追求物质财富和急速提升,而非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发扬。外国格斗技巧虽然发展迅猛,但他们专注于肌肉力量训练,而忽略了如何将意念融入到打击中。这也是后话了。
回到“先有意,后有形”的论述,我认为这正是中国老祖宗们创造出的独特智慧。我们应当把用意看作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从而加强研究与交流,以期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一点并参与其中。
在武术著作或当今论文中,我们常看到对用意方面的讨论,但往往只是表面文章,没有深入揭示其奥秘。我尝试通过自己的浅见来阐释,用以吸引更广泛的关注,并希望能激起更多高明者的指正与研讨,以便共同提高我们的武术水平。
所谓“先有意,后有形”,就是将看不见的心思与可见的手脚结合起来,使得动作既显神威又具实效。在五行学说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圆形金、直形木、曲形水、锐形火以及方形土五大类型,每一类都具有不同的攻击防御方式和生发作用。而且,无论何种姿势,都必须考虑到如何使用心思使身躯发生变化,从而增强力量。
例如,在郑子曼青教授推崇的一种太极手法中,即使手掌上翘,也能通过心思增加掌力;再比如,当我们想让手臂伸长向敌人后方攻击时,只需轻易地想象它已经放长即可,不必特别用力,这就是利用心思改变身体结构以增强力量的一个例证。
对于站桩或行走时感到不稳固,可以想象脚底连成了一个稳定的方块,便会觉得更加踏实;同样,对于背部也可以设想有一块坚固板块依靠,那么行动起来就会感觉更加坚定无畏。此外,对于老年人的步伐问题,只要想到每一步都踏在一个稳固的地方,便不会摇摆不安了。
这样的方法虽简单,却能够显著提升我们的武功。但不可忽视的是基础功夫至关重要,如易筋经中的内清虚(洗髓)及外脱换(易筋)的要求,它们分别代表着清静内脏和坚固外壳,是成为真正武者所必需的一部分。洗髓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清洁,而是通过心灵去净化内部,为此提供支持,同时,“元气”则是指那些无法言语传达却普遍存在的事物,是一种非凡能源,可穿透一切障碍,与水火相抗也不屈服。这便是我师所讲授的情景——使用气息去洗涤身体,让元气流通自如,无阻挡地影响四周世界。如果你能够理解并践行这些原理,你就能够体验到整个人生都变成了练习太极的一个场景,那样你就明白了什么才叫真正的人生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