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男,生于1978年,京朝派太极拳传人,太极轩文化馆馆长,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曾任北京市武协华城武术社副秘书长。
习拳理论,就是练武人记下的心得。既为心得,往往是心领神会,冷暖自知,自不必长篇累牍,冗言累赘。岂不知却又应了“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这话,本是“言简意赅”,反多被一般读者视作“雾里看花”,乃至望文兴叹,不知所云。今笔者不揣冒昧,将为初学诸君做一番“拨开迷雾见真章”的事情浅陋之至聊供参考。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解:首先要明了,《太极拳论》中的“论”,是指论太极拳,而并非指“太极”。虽然一字之差,但正因为如此,“无极”自然也不是指易学中的无極,而是不走極端的意悤。说明此拳為亦剛亦柔之拳。动静之机的“动静”是劲力开和时对于其感觉的一种形容,是開合劲也正是太極拳的根本,所以称阴阳之母。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解:“应”与“随”有隨機應變之意,但是一定要分清隨機應變的時機。并不是單純對手急來我也急,对手緩來我也緩。如果以此種概念應對,那豈不是被動到底永無翻身? “急應、缓随” 是 太極拳 “後發而先制”的概念的一種體現。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劵及神明然非用力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解:“变化万端” 是比喻個體差異 的多樣性。而習練 太極拳所依照 的 “ 拳理 ” 是會因這個多樣性 而 不奏效 的。一旦能夠循序漸進持 之以恒地練習,即可逐漸掌握到 太極功夫。但起始學習 形態(也是套路),逐步由熟悉 形態 而慢慢感受 力氣,最终則可掌握到 “ 神明”的境界,也就是在技擊中做到 “ 因敵方變化而自身變化”的高深境界。但这一境界並非一日之一功,还需要用力久長時間去修炼和實踐。在修為達到的過程中,要注意保持身法平穩,以免出現偏差或失衡,這點在推手中尤為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到了整體效果。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解:以練習推手為例,“虚與杳均是对方推我時,我施加給对方感受。”做到這點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這裡細化說明:一般來說這里的"虛、杳"都是針對化解直劲而言的,因為直劲難防側劲難練。通常於對方直來勢都是「松一側搬另一側」,使对方失勢,這麼做雖然沒有什麼明顯錯誤,但是與不給著力點的 "虛" 與 " 杳" 仍略有不同。
变换着力的方法類似靠桩。身体左右兩侧,以缠丝劲分别上浮下沉,这种应对方法動作幅度小,由於形成了整体变化,使对手難以找到具体着力位置,不敢深入。此時对手感受到的是 " 虚、杳".
【仰观弥高俯观弥深进观弥长退观弥促】
解:这里关于‘高、深、长、促’并没有详细说明,它们更多是在阐述一种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态度。这就好比说话时语气轻快还是严肃一样,如果过于轻快可能会让别人觉得你不够认真;如果过于严肃可能会让别人觉得你缺乏幽默感。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技击领域,无论何时何地,都需有恰当的情绪表现和态度调整,这才能更好地影响战场上的局面,从而达到胜利。不过,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完善和提高,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原则进行调整。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过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 手慢让手快皆先天自然能 非关学历有为 也】
【察四两拨千斤句显非力量胜 觀耄耋能御众形 快何能为?】
总结:
《太極論》的內涵并不僅僅只限於書本上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如何將書本中的理論轉化成實際操作上的技能。
在理解任何一個武術流派之前,你需要了解它背后的哲學思想,以及它如何通過特定的技術實踐出現。
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並且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教師。
武術訓練並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個持續進行的心靈旅程。
武術訓練包含了物理活動,如呼吸控制、中樞溫熱等,這些都是很好的鍛煉方式,可以增強身體功能,並改善心理健康狀況。
我們還需要記住,在追求卓越時保持謙卑的心態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總是在學習新的東西,並且永遠無法知道所有的事物。我們必須願意接受挑戰,並且不要害怕犯錯誤,因為犯錯誤才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我們還必須記住,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上遇到的每個人都是教師,他們教導我們不同的生活智慧和技能。我們絕不能忽視他們提供給我們的心靈支持和鼓勵。他們讓我們感到珍貴,我們要尊敬他們,并向他们致敬。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上,我们将遇见许多老师,他们将教授我们不同的生活智慧与技能。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都值得我们的尊重与致敬,因为他们给予我们宝贵的心灵支持与激励,让我们感到珍贵。
2024-12-17
2024-12-17
2024-12-17
2024-12-19
2024-12-19
2024-12-17
2024-12-19
2024-12-17
2024-12-17
202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