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知通背拳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中华武术的一朵奇葩,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宝贵遗产。据记载,明代黄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中提到了“佑神通臂最为高”的六路歌诀,这表明当时通背拳已有较高水平的发展。而后来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对六路进行了进一步的注释:“通臂,长拳也”,这说明了明代通背拳的高度成熟。
白猿通背拳则有着更为传奇的故事,它自唐末宋初由陈抟老祖所创,并历经数朝至清代道光年间,由鲁云清传入北京,最终形成以石鸿胜为代表的白猿通背拳。经过七、八代人的精心传承,这门功夫已经在京城广泛流传。
石鸿胜在其授徒之余收取了多位弟子,其中包括张文成、刘子英、项仲山、马晓合和韩洞一。马晓合先师学习的是来自刘子英胞兄刘子杰介绍给石鸿胜拜师的地方。在牛街回族地区,马晓合成为这一地区白猿通背拳的重要推动者,他之后几代人对此功夫进行了不断地修订与完善,使得牛街地区形成了一种独特风格。
白猿通背拳以效仿猴子的长臂姿态而得名,其内外兼修,身法灵动快捷,手法变化无穷。在练习中,我们需要注意头顶项领胸前空,让肩部如负担般绷紧,同时琵琶骨活泼如扇,以两手相连象星穿天。呼吸要沉稳到丹田聚结心神意悬于顶端,而步法则要求四六步平衡,不偏离正道,每一步都需擦拉着对方脚步,不换位置。
此外,在练习劲功时,我们需要出手冷静行气醒觉,一指发劲作为基础。此外,还需通过活背操桩打袋等基本训练来磨炼身心,使每一招每一式都能自然流畅,无违和感。这便体现出了中国武林那句古话“练拳先练功,功到自然成”对于白猿通背拳来说尤其适用。
2025-01-09
2025-01-09
2025-01-09
2025-01-09
2025-01-09
2025-01-09
2025-01-09
2025-01-09
2025-01-09
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