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象形拳的一种。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现在介绍螳螂拳第一段动作技巧步骤/方法:预备式
动作分解:双脚并拢,脚尖朝前,直腿站立。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成掌,掌指朝下,掌心朝里。目视前方。(图168)
第一式动作分解
(1)接前式,左脚向前进一步,腿变左踏基步。吐胸,然后向前探身,用右掌内螺旋向上摆动变钩,上钩尖朝下,与头平;同时,用左掌屈肘向上摆动到右肘内侧,上腕部弯曲至拇指边缘,小指边缘呈上升状态、掌心朝右、肘尖朝下。目视右钩顶。(图169)
(2)探身吞胸,同时腰部降低沉稳用力。在此基础上,将右钩转化为正面打击方式,将直臂沿着身体前方方向移动,使其成为一个以高于鼻子位置开始,以身体水平线结束的小圆圈状打击轨迹。在这一过程中,让出腕部弯曲至拇指边缘,小指边缘呈现出从上往下的倒卷状态使得整个手腕形成一个半月牙形状;同时保持原来的姿态和目的,不断变化和适应敌人的防御或闪避行为。(图170)
(3)调节膀胱力量,在腰部进行侧移调整,同时将身体微微倾斜,让身体面对新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右手继续进行内旋转,使其成为一个由耳朵位置开始,再经过头顶后方区域,最终在耳后的位置结束的大圆周形状打击轨迹;同时确保这次操作时不让左手松懈,它应该做出相应反应,并准备随时发挥作用。(图171)
(4)通过腰部再次转移来恢复原位。这一步骤要求用同样的方式将刚才改变过的地方恢复回来,即从背后推开敌人然后回到初始位置,这个过程需要精准控制力度以达到最佳效果,而不是简单地硬生生扭回去。
(5)最后通过腰部再次调整来完成整个招式。这一步骤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敏感阶段,因为它决定了整个招式是否成功。而这个调整必须要非常精准,一旦完成,就会看到一系列连贯完整无缝的攻击链条展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连招」技术。
第二式动作分解
(1)接第五步之后,我们重新设置起点,从前的姿势稍微拉伸一下,然后轻轻提起膝盖准备施展新招。
(2)紧接着,用两只手各自独立进行内部旋转,同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划弧」,每一只都像是在画一个三角形,每个角落都是不同的攻击点。
第三部分:
描述如何根据对方反应灵活调整自己的攻势
解释不同情境下的应用策略
强调实战中的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
分析本招在历史上的演变及影响
讲述其他相关技巧之间如何协同工作
探讨现代训练方法与古代训练方法之间差异
总结部分:
总结本文内容,对读者理解提供帮助
提供未来学习途径建议
参考文献:
螳螂拳基本功修炼法则.
出版社: 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
中国传统武学史.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
武当太极剑法教程.
编写者: 张少英.
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以上书籍可以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理解中国传统 武器及技巧 的资料来源。
2025-01-04
2025-01-04
2025-01-04
2025-01-04
2025-01-04
2025-01-04
2025-01-04
2025-01-04
2025-01-04
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