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影:袁守瑞(八极拳七世传人,王金声之徒)
演练:王京雨(八极拳七世传人,王金声之子,吴钟八极拳研究会副会长)
讲述的是河北省孟村县罗疃村李大忠所传的八极拳——罗疃李氏八极拳。李大忠是该门第三代传人。
本门始祖吴钟有两位高足,一名丁孝武,一名吴永。李大忠起初跟随丁孝武学习功夫,而当时的吴永一见到李大忠便对其深表赞赏,并称:“得此徒当唱三天大戏。”丁孝武则表示愿意将这位才华横溢的弟子转交给吴永。在后来的确实践了这一承诺,他请来戏班子为庆祝而进行了三天的大戏表演。这正是因为李大忠既有出色的自然禀赋,又下过苦功,所以深受两位老师的青睐。他又将自己的祖传贴身技艺融入到了 八极拳中,使得他的风格独特,特色鲜明:既能打拿并举、刚柔兼济,同时动作舒展且技法多变;他还强调叼捋锁扣、挨傍挤靠、粘连黏随,这使他在八极拳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在罗疃李氏学派中,有着“二架”概念,即小架和大架。小架也被称为“小套路”,它精简而强悍,是学习者的入门之道。但不要因此轻视小架,它蕴含着丰富的招式,对于许多名家来说,只需几年的修炼,便能够建立坚固的基础,以便日后迅速崭露头角。
很多人喜欢把这门古老艺术简称为“大架”。然而先师不认同这种叫法,他坚持使用“八极拳”这个名称,因为所有被称作“架”的都是基础套路,而两个更复杂的套路都被归类为“架”,如果没有一个主导性的名称,那么这些更复杂的套路岂不是失去了它们应有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说明:
关于习练罗疃李氏八极拳总体要求,请参考《武魂》2010年第12期《罗疃李氏八極練法圖說》一文,此处不再详述。
为方便描述动作,我们假设演练场地方向从东西向南至西侧。本次演练主要在东西直线上或前进或退,我们称之为主线。而任何斜向动作,都与主线成60°角。此外,在行文中我们会使用东北、西南等方位词,但由于实际弓步马步方向与主线成60°角,不完全符合45°角,因此略去15°角差异,以保证行文简洁。
第一势预备势:
演者站在场地靠西侧面南位置,与主线保持一步距离,双脚并拢身体挺直肩部沉气顶百脉舌抵上腭目视前方。
第二势摇橹势:
因其形状酷似船工摇橹而命名,也象征观察周围环境。右脚跨越一步站立于主线旁边,并同时转头看向右臂由下往后往上往前顺时针划圆形动作高度约45度完成后手臂微曲内旋掌型逐渐变化至垂挂于身体侧边。左脚跟移近右脚内侧形成左丁步同时转脸朝左看,在右臂画圈时左臂稍微外旋朝后朝上朝前逆时针划较大的半圆最后伸直停住水平力点在掌根部注意两臂运动...
2025-01-14
2025-01-10
2025-01-14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2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