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的师傅所言,龙形螳螂拳源自七星螳螂拳与龙形十八手,其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大连地区由我师爷田秉江先生创立。该拳术中,有一套路名为“献书”,其招牌动作即是两手合掌,掌心向上,仿佛在向人献书。此外,“开、采、耙、甩”四大手法,是“献书”套路中的核心技巧。
在当今武术的复兴浪潮中,我们更加重视那些实战价值最高的元素,这也是我撰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所谓四大手,即开三手(破坏对手防守)、采三手(利用敌人的冲力)、耙三手(模拟农夫耙地)和甩三手。
这些技法的手部动作特点是从腰部提起,再经过胸部摇旋弹抖,最终封打对面口鼻或后背。它们讲究钩挂搂缠和螺旋缠丝,以及反缠丝回旋不已之势。在执行时,动作通常表现为两只管住一只,一瞬间形成了双方交换攻击对方单方面的情景,以实现虚实转换枢纽及虚点接实际战理念。
开三手旨在打开并破坏对手防守门户,同时利用横劲破直劲原理。这包括探右手接贴敌小臂外侧一点,并托住敌肘部,形成两把管一把态势。此后,用身体拧动发力,以及腿脚配合,使得对方向直向变横向摔出。
它被称为“开三 手”因为其中包含三个紧密相连的变化:迎击敌宜拳,此其一;控制对方向横向摔出,此其二;如敌反应灵敏未能失重,则应立即化横为直进行连续击打此其三。
对于力量较强的对抗者,可以使用采三 手。这意味着在控制对方的一边时顺着他们前冲的力量扭身下方发力,使得我们二者的力量合而成为一种新形式。具体练习方法如下:预备式站立遇到猛力推搡或前扑时,要善于借用对方前冲之力。当敌人伸出右臂将至半途,我方则探右臂刁扣他的腕骨,从而形成上述两把管一把态势,但左臂呈现的是压低带走他肘部。我接着退步,将整体重心迅速下降,让他顺势前跌,同时加大蹬力的牵引效果。如果他快速反应拉回,我则以左臂压低,而右臂却朝上撩去,对准他的脸庞。
采 三的手要点之一是第一步是否能刁扣住他的腕骨,并确保自己的右腕斜切往外下后,然后有无利用小指无名指里扣。第二步,对于他的肘部内侧压捋带必须短促且有力,与突发性有关。而第三步应展现放长远距离,为展示螳螂拳独有的七短八长特征提供空间总结来说,整个采 三的手要有由高到低起伏感,从高处相接到低处再次采取,如同飞轮般运转,上下的力量没有断续。这种技术特质就像农民在地里挖掘一样,无休止地持续下去。
...
2025-01-11
2025-01-11
2025-01-11
2025-01-11
2025-01-11
2025-01-10
2025-01-15
2025-01-12
2025-01-10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