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明末的年月里,我听闻了一个关于四位儒士的故事,他们齐聚闽越古都,共同踏上进京赶考之路。然而,当时朝廷腐败无能,科举考试并未如愿以偿,这四位才俊便转而投身于武学之道,以名山古寺为修炼场所,学习了一套源自唐代梨山老母八女徒弟传承的内家拳——七种拳法中的鸡、狗、鱼、儒四门。
这四种拳法集结天地人和五大元素,即金鸡报晓象征天,顺地势行走代表地,尊崇儒术体现人,而鱼游阴阳则寓意着和谐与平衡。他们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融入武学中,如“无为而治”、“有无观”、“运动变化观”、“动静观”以及“虚实观”,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武艺——儒家拳。
儒家拳以无极生太极为基础,无极指的是静态,而太极则是动态。太极通过变换成两仪,每一仪代表心,是眼;两仪再次变换成四相,每一相对应身体上的四肢;然后是八卦,这些卦象描述了身体各部位的变化。而这一系列变化出发点,便形成了层层叠加如阵列般精湛的打法。我了解到,它们依赖气息来催促力量,从根基开始,以步伐引领身躯,上下完全协调。一脚踩着鸡步,那是一种双腿弯曲、膝盖内收夹紧股肉提起肛门,同时行走直线,不仅向前直达,也可以随意横移翻转,如同阴阳鱼一般自由自在地游弋。在战斗中,它既不缠绕也不攻击,却又能在缠绕中带动攻击,与攻击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手足之间借力落地向天发犬腿,使得整个人与自然合一,无需刻意追求,只是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