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朝派太极拳传人的指引下,我们将踏上一段探索与理解的旅程,穿越《太极拳论》的迷雾,寻找杨诺宾简化24式分解教学的奥秘。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对心灵和体魄双重考验的旅行,让我们一起拨开迷雾,见真章。
首先,要明确,《太极拳论》中的“论”,是指论述太极拳,而非指“太极”。尽管一字之差,但这正是导致许多人误解其含义。因此,“无极”并非易学中的无極,而是指不走绝对强硬或柔软的手法——亦刚亦柔。动静机则为劲力开合感受,即阴阳之母。
接着,我们来到动静分合的一环:“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这里讲的是放松为合,用掤为开,这也是后发而先制的一种体现。在技击中,不仅要掌握自身的开合,还要考虑运动时与对手产生的开合,即进退空间争夺。此外,“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既包含舍己从人,也设定了一个量,与前文相呼应,以避免成为简单舍己,从而失去主动权。
接下来,我们来看“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这里的人刚我柔,是针对对方刚烈做出的变化,将其称作走。而我顺人背谓之一粘,则是在与我技击时,对手内心中的一种被动感受,如缠绕绳子般无法摆脱。这也说明了得机得势之后,更容易感觉到自己的优势。
然后,我们再探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里不是单纯地跟随对方节奏,而是要根据情况选择快速或慢速回应。“急应、缓随”体现了后发而先制概念,其中“急”、“缓”的使用需注意自身状态和对手反应,不可盲目追逐或者完全依从。
最后,我们来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劵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这里讲的是练习多样性但依赖于一种基本原理即所谓的心法。通过循序渐进持以恒练习,便能逐步掌握此法,最终达到技击中的高级境界,但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积累。
总结来说,《太极拳论》蕴含着丰富的心法原理,每一句话都有其独特含义。在杨诺宾教授的手中,这些原理被融会贯通,他提炼出了简化版24式推拿技术,使复杂变简单,使难以学易于入门。他教导我们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原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武术,同时提升个人身心健康。这就是他那套名为《太极拳论》的书籍带给我们的启示——让每个想要学习者都能轻松驾驭这门古老艺术,并且享受到它带来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