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宗师的《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的指导理论,正如宪法对国家的指引一样。太极拳必须以此论为依据,不离此论便谈太极拳,那就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走架行功中的“走架”意味着演练套路,“行功”则是指练习内在功夫。通过演练套路来修炼内在功夫,这便是走架行功的手段与载体。
要想通过走架来练得太极拳的真正功夫,就必须遵循王宗岳宗师《太极拳论》的规矩和原则,勤奋地修炼、不懈地求索,以深刻理解其精髓。在没有《太極拳論》的指导下进行走架,那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太極拳实力。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紧扣王宗岳宗师《太極拳論》进行?如何用它作为我们的导向呢?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和浅见:
首先,要自然站好,通体放松,保持平心静气,然后顶劲虚领,将意守于丹田之中。立身中正,与天地融为一体。这时,如果能有片刻这样的状态,就会出现内在意念的一瞬间明悟,再缓缓动作起来,无始无终,如同江河的大流不息。此时或曲或伸,全凭变化,无所不能,每一步都轻松自如,一切顺其自然。
其次,在演练套路时,要做到娴熟而不需多想,这叫做“着熟”;要明白阴阳之理并懂得虚实之道,这叫做“懂劲”;最终达到一种舒适自若、悠然自得的境界,可以说达到了“神明”的层次。这需要恒心坚持,不断努力,最终才能够豁然贯通。
走架行功有四大要点: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而每一个动作都要求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如同搂膝拗步、披身伏虎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每个姿势都要求仰视高远或俯视低处,如白鹤展翅海底探针一般;每个动作都要求前进长远或后退促近,如云手三进臂上攻退三把倒卷肱一般。我能看透玄机,却又知道人事变迁;英雄所向,我皆知,但仁者无敌。
我们在走架行功时,不应追求用力,而应该寻找那样的力量,使牵动四两能拨开千斤之重。不应追求速度,而应该寻找那样的节奏,使静可以御动,使老人可以驾驭众人。身体应当像车轮般活跃,不可偏沉失衡。如果双方同时用力较量,则必定僵滞难通,此乃双重病症。
要克服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阴阳之理。“我刚你柔谓之转”,这就是转也,就是黏也;黏不是顶也不是抗,也不是拼也不是闯,是顺乎自然。在黏中有转,在转中有黏,他们相辅相成,便可以克服双重病症,从朝到暮不断地学习,便可渐渐懂得了劲道,从日积月累逐渐得到满足感,最终随心所欲而不违背规矩,即可达到神明境界。
总结来说,走架行云流水,并非舍己从他,而是在细微处体悟阴阳变化,在毫厘之间详辨虚实变通,有差距就万里不同,对学者来说不可不知晓且深刻理解。此即为掌握真经妙谛,对爱好者来说须明确知晓且深度思考。
有人问:“您面世文作,看待推手为最高艺术,又强调walk-through,是否前后观点相悖?”我回答:“推手与walk-through并不冲突,它们互补共生。”Walk-through是字字认真识别写字书法基础学问,而推手则是解读词句写日记创文章著书立说的学问二者并举并进。我们应当认为Walk-through是一种眼前无人的推手训练,其反复磨砺使我如同空谷足音; 而推手是一种眼前有人但感觉为空无的一种Walk-through训练,其情感融入形态,用力的形象含蓄。一句话:当你在场的时候仿佛没人,当你离开的时候仿佛人人都是你的对手。你既是在场又似乎未曾存在,你既存在又似乎不存在—这是俗语中的雅致。这也是我的观点之一:爱好者不可只停留于表面的套路演习,更不可陶醉于竞赛获胜的心情,只能不断探索和提升自己,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和深邃。
最后,我提醒大家不要将練習看成苦工,只是时间上的投入而已。但实际上,它更像是逆向思维,没有常规思维方式去审视这门古老艺术。你想要成为一名惊人的武术家,你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如果按照这些原则去培养自己,那么年华永青春永不会老化。这就是古代智者的告诫,我们一定要铭记于心,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