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名为“侯成鼐拳谱”的古老抄本中,记载着峨嵋通背心猿家拳谱的历史。据传,这套拳法起源于唐末宋初,由陈摶(图南)所创。他是一位来自安徽亳洲真源的人,被赐号希夷。在一次与安期黄石辈论武艺后,陈摶弃家出走,携带一块石鐺踏上了旅程。他遇到了一位鹿皮处士,并被引导到了五当山石崖隐居了二十多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感悟到了五气龙君的奥义,并获得了睡法和练通背心猿二十四式。
这些练习是运用十二周天和五行元素的结合体,其中包括八段锦和修真图,它们并非直接用于战斗,而是作为养生健身的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套拳法由白云先生(原名五龙飞空)传承至华山,再由他将其传给司徒玄空。玄空道人将此技艺命名为“白猿老人”,并在明朝万历十三年间,将其传给慧可法师,从而少林寺也掌握了通背之术。
鲁云清,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二十七年,对此历史进行了记录,他自己是山东济南府潍县周村人,以经商皮货为业,同时也是一个武学高手。鲁云清曾学习过许多不同风格的武功,但最终选择了心猿、心意、与心极相结合的通背拳。这套拳法包含二十四式,每一式都蕴含着深远的智慧,不仅能够打斗,也能解散内外病痛。
随着时代变迁,鲁云清将他的技术传授给马晓合,以及其他几位弟子,他们分别成为新一代的心灵继承者。在牛街地区,这种独特风格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使得打中有摔、摔中藏打成为这一地区独有的特色。
通过对比不同的武功流派,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所有这些系统都是从共同的一些基础概念出发展来的——如气血循环、内外兼修等。而对于那些真正追求内在力量的人来说,无论他们选择什么样的训练方法,都会遵循同样的基本原则来提升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因此,当我们谈及“白猿通背源流考”时,我们不仅是在探讨具体的一个古老武术体系,更是在试图理解整个中国 武学世界中的某些普遍现象,以及它如何影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2024-12-26
2024-12-29
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