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克制泰拳的策略,本期特请苏昱彰先生撰写专文,以期为读者提供宝贵指导。苏先生目前正在紧急赶写,预计下一期将公布其精辟论述。本期,我们先来探讨关节、肌肉与发劲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制作了两支鞭子。一支鞭子的前半部和后半部较硬,整个鞭子也同样坚硬;另一支鞭子的扣和头部则软而灵活。给予这两根鞭子相同的力度,第一支发出声音柔弱,而第二支却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这说明了声音越响亮,鞭梢所能展现出的力量就越大。显然,第一根鞭子无法有效地传递力到尾端,而第二根因为其前半部分柔韧有弹性,并且头部(尾端)亦如此,因此能够更好地传递力至尾端,从而显示出软硬程度对爆发力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将这一原理应用于人体。在螳螂拳中,全身被比喻成一根鞭杆,其中上肢代表着软化后的腰段和手臂,以及刚性的手指。这意味着为了使起始点的力量能顺畅传递至末端的手指,我们需要通过放松肩膀、上肢及关节,使之具备高度的柔韧性、弹性及反弹能力,让腰带动并通过放松肌肉来向力点推送。
当关节与肌肉更加松弛时爆发力的强度会增加相反,当它们过于松弛时便会失去力量。而“松”并不意味着完全无力或软弱,它包含内在劲量,在必要时刻转变为紧绷状态。如果在瞬间释放所有力量时依然保持松懈,那么四肢就会变得无力。
接着,我们要探讨刚与柔之间的关系。在《拳论》中提到:“柔似风吹杨柳”,表明使用柔技应如同杨柳随风轻盈摆动;“刚似铁锤击石”,表示使用刚猛应像铁锤敲打石头那样有力。此外,《拳论》还提到:“螳螂之法是刚柔相济”,即根据动作中的变化来调整用功或不用功,同时使劲路得到正确引导。不少人错误理解全身都不用劲就是柔,全身都用劲就是刚,但这种观念绝非准确。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行事,将导致在练习中表现出软弱无力的同时也可能出现僵硬笨拙的情况。
《拳论》还指出:“剛能胜於軟,如刀斷肉筋骨齊開;軟能勝於剛,小可制大”。因此,在搏击中遇到了对方采用的技巧,就应该运用相对应的手法进行回击。螳螂拳法分为八种坚定不移的手法(八剛)以及十二种灵活多变的手法(十二軟),如果没有深入理解这些原则,则等于是剥离了这门武术本身所蕴含的一切价值。
最后,我希望借此文章让大家了解更多关于运动中的关节、肌肉与发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恰当地利用“刚”、“柔”的概念,为自己的身体训练找到更好的平衡点,从而提升自身实战能力。
2025-01-14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