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性最强的十大武术螳螂拳劲路走向

在探索如何克制泰拳的深奥之道时,我们正与苏昱彰先生紧密对话,他正在匆忙赶写一篇专为读者准备的精彩文章,以便下一期刊登。这段时间里,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关节、肌肉与发劲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想象一下,你手中握有一根鞭子,它由三部分构成:前半部硬如钢铁,后半部柔韧如弹性体,最后是轻盈灵活的鞭梢。给这两种不同做法的手工鞭子施以同样的力量,一根发出软弱的声音,而另一根则爆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这说明了第二种鞭子的力量得到了更好的传递。

同样地,在螳螂拳中,每个关节和肌肉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就像上肢臂肘代表鞭头(身),手则是那敏捷灵活的鞭梢。为了使起始点的力能流畅传递到末端,我们必须让整个躯干——包括肩膀和上肢——保持柔韧且富有弹性的状态,使腰部成为动力的源泉,将力量通过放松而非僵硬的关节和肌肉传递出去。

越是松弛,爆发力就越强;反之亦然。这种“松”并非无力或软弱,而是一种内含劲量且随机变换之间的平衡。如果在力度最强的一刻依旧保持松弛,那么四肢就会失去生气,无从下手。

刚与柔不仅仅是简单对立,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微妙而又互补的情感。在《拳论》中提到:“刚似铁锤击石”,用刚时应如锤击石块;用柔时,则需像风吹过杨柳树般自如自然。“螳螂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既刚又柔,随着动作中心力的变化而不断交替变化。

理解错了刚柔之分,便无法引导劲路走向正确轨道。不少人误以为全身不用力即为柔,或全身用尽即为刚,这是不准确的观点。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行事,只会导致行拳出现软弱无力的表现或僵硬笨拙。真正意义上的“似松非松”是在腰背配合下的伸缩运动,如划弧或环绕等姿势,而“剛”则来自于坚实基础中的力量,从腰部带动至末端产生一种既脆又有弹性的效果。

《拳论》进一步指出:“剛能胜柔,如刀断肉”,表示当遇到对方使用的是软技的时候,用坚实有力的方式来对抗;相反,“軟能勝剛,小可制大”,意味着在面对对方具有强悍技术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细腻的手法来化解。在这个过程中,螳螂拳中的八位“剛”法和十二处“軟”法被详细阐述,其中八位“剛”法主要讲究的是直接撞击、冲击式发劲的手段,而十二位“軟”法则涉及各种巧妙连续化合用的技巧,以达到轻易掌控重大的目的。

通过长时间艰苦训练所积累出的这些技能,是从空白开始逐渐培养起来,再经过不断磨砺,最终转化成惊人的力量。

标签: 传统武术拳法大全中国武术十大排名我功夫特牛出什么秘籍最难练的十大神功十大最强腿法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