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制泰拳:解密关节、肌肉与发劲的关系
在探讨如何克制泰拳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关节、肌肉与发劲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制作两支鞭子的不同方法。第一支鞭子,前半部和后半部较硬,鞭子和鞭头也较硬;第二支鞭子则是软而灵活。给这两支鞭子同样的力时,第一支发出声音软弱,而第二支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这表明第一支无法将传递给它的力有效地传递到尾端。而第二支因为其前半部分柔韧且富有弹性,以及柔软而灵活的手柄和头部(尾端),能将力有效地传递到尾端。
我们可以把躯干比作这些鞭杆,上肢臂肘如同手柄中的部分,手则代表着尾端。在使起始力量良好地传达至手上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按照第二种方式工作,使上肢各关节和肌肉放松,以获得高度的柔韧性、弹性和反弹能力,让腰带动下的力量通过放松状态中的各个关节和肌肉达到最终点。
关节与肌肉越是放松,其爆发力就越强,而相反情况下爆发力就会减弱。这种松弛并不是完全无力的,而是在含有内力的状态下。这一状态既不是始终保持不变,也不是没有变化,而是在紧张释放之间不断交替转换。在运动过程中要保持松弛,但在力量爆发的一瞬间必须变得紧绷。如果在那一刻仍然处于松弛状态,那么四肢就会感到无力。
螳螂拳讲述了刚柔相济:“柔似风吹杨柳”,“刚似铁锤击石”。当使用柔时,要像杨柳迎风摆动那样自如;当使用刚时,则应像铁锤击打石头那样有力。当我们的动作随着力量点变化而变化时,这种刚柔相济就是螳螂拳中的核心特征。
然而,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全身不用任何力量就是柔,全身用最大努力就是刚。这是一种错误观念,如果以此为依据理解螳螂拳,就会在行拳时出现缺乏力量或僵硬笨拙的情况。
这里,“似松非松”即指含有内力的轻盈感,在腰腹配合下进行伸缩、划弧或环绕等运动。这正是《拳论》所描述:“八法皆出于根基之上,不仅如此,还需懂得‘见刚回手’‘入手偷手’等十二法。”八法都是实砸实碰的手法,如“一剛泰山压顶”,“二剛迎面直通”等;十二法则包括了粘连化力的技巧,如“见剛回手”,“入 手偷 手”。
最后,八剛與十二柔並非天生就有的,它們通過長期訓練從無到有的過程形成,這也正是我們想要掌握之技艺。
2024-12-03
2024-12-04
2024-12-04
2024-12-03
2024-12-03
2024-12-03
2024-12-04
2024-12-03
2024-12-04
2024-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