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术,作为数百年前民间秘传的内家拳宗派,其独特的功、理、术、法和窍,不仅在技击理论上有着独到之处,更在击法精巧细腻方面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系统完备且博大精深,它以行功走架不尚花俏为特点,注重技击实战能力,因此被称为“非读书明理之人不传”。曾因其深奥而有“书生拳”与“丢荡拳”之称。
此派拳术严格选拔门徒,只对德才兼备者开放,从未广泛传播。直至清朝中期,由林世春先师带入山东省招远,并由他晚年的弟子丁子成先生进一步教授。丁先生于1926年创办了黄县国术研究社,并担任社长,他的一系列培养工作使得这门武艺逐渐流传开来。
一、捶合势与气合
"三捶"是这门武学中的基本动作,它融合了沾粘、撑刺等多种劲力,使出手收手之间既能表达刚猛又能体现柔和。这也符合古语所说的“出拳容易收拳难”。据说林世春先师能够在演练时将三捶发挥得非常全面,每一次出手都伴随着两次回音,这要求内外力量平衡,同时也是刚柔相济的体现。
二、三合之体用
根据古代经典,真正掌握这一套路要结合自然界,如风雨霜雪水火雷电等,以达到形而上的境界。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要保持胸腹充实,腰臀提举,以保证整体力量和灵活性,这便是内家的三合原则之一。
对于劲力的使用,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太极拳中的沾粘劲;形意拳中的明暗化劲;螳螂拳中的寸劲等。而实际上,这些都是变化无常的情景,不应局限于某一种固定形式,而应该随机应变,每个动作可能包含多种甚至各式各样的力量表现。
三、阴阳并存刚柔并济
按照古籍记载,一切事物都存在阴阳相生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道理运用到武学中去,将静态与运动、中立与活动统一起来,就像《易经》所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庄子》则更进一步指出了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练习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武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