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术乃数百年前秘传于民间的一大内家拳宗派。其独特的技击理论、精巧细腻的击法,以及完备而博大的体系,皆为内外统一之要。行功走架不尚花俏,讲究技击,演练时丢丢荡荡,以深奥的拳理指导研习,因此有“非读书明理之人不传”之门规。曾被誉为“书生拳”与“丢荡拳”,实乃三丰祖师教外别传之一大内家拳宗派。
自古以来,选择徒弟极其严格,只有德才兼备者才能入门。因此,每代承袭衣钵的人选寥寥无几。在清朝中期,一位名叫林世春的高手将这门武学传授给了黄县丁子成先生。丁子成先生在1926年创办了“黄县国术研究社”,并担任社长,他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武学人才,使得这门武学逐渐广泛流传开来。
一、以捶合势,以势合气
"三捶"是所有打法中的母体,它包括两手同时出一人或出一人后另一人出的捶法。这一动作蕴含多种劲力,如沾、粘、撑、刺、勾、挂锯锉等。此外,还有寒鸡步和磨练下肢力量等技术要求,上身保持正直,气沉丹田。一步可以包含三次捶,这种动作命名方式称为"三捶"。
据说,在演练中,当年的林世春先师能够使每一次单手出力的捶声发出两次回音,即一种声音发起,一种声音收回来。这意味着他已经把各种劲力发挥到极致,使左右双方达到平衡状态,同时刚柔相济阴阳相合,最终达到归一境界。
二、以形为体,以劲为用
根据《拳经》,要理解这一艺术,我们需要借助自然现象如风雨霜雪水火雷电来构建我们的形态和使用我们的力量。在运动中,要保持胸部充实腹部收紧腰部提臀,同时让意志控制呼吸,这是实现内三合最重要的手段。
当人们向先师询问为什么他的打法不同于其他流派时,他回答道:“我的打法并不专注于某一种特定的劲力,而是随着对手变化而变化,有时候一个动作就能展现多种不同的力量。”他强调的是每个套路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招式也有它独特的感觉,不同的情境下表现也会完全不同。他解释说有些人的打法可能更多地依赖根部或腰部甚至丹田,但也有的是简单的手腕转动,或是在身体上推动手臂,或是在手臂上引导身体移动,这些都是非常微妙且精确的地方,用语言描述起来很困难。
三、法合阴阳,劲走刚柔
《拳经》指出,“阴阳相生,静如山岳,动如龙蛇”。这是我们如何看待内部与外在之间关系以及静止与活动之间关系的一种哲学观点。这就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些矛盾——它们不是互斥,而是相辅相成。当我们进行训练时,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些矛盾,并找到它们之间平衡点。这就像《易经》所说的那样,“刚柔相推变在其中”,或者像庄子的思想一样,将事物本质上的双重性视为正常和谐发展的一部分。不论何时何地,都存在这种过程,无始无终,无穷无尽。